第二十章 所谓比赛-《战车少女与战场女武神》
第(1/3)页
伊比利亚的教育体系是个十分有个性和特色的体系,
的教育体制主要分
为学前教育、普及教育、学士教育、高等教育以及职业培训。
2到3岁的儿童可以自愿上幼儿园小班,4到5岁上大班。国家的幼儿园是免费的,义务普及教育(6~16岁)也是如此,并且交通和食堂也是免费的。普及教育的对象是6到14岁的儿童。初小三年,高小两年,初中三年。小学主要课程有语文、数学、社会和自然体验、艺术表达、音乐和体育。初中增加了人文与自然科学、外语和宗教等课程。学生完成初中学业后可以选择升入综合中学(高中,也称大学预科),也可以自谋职业。
联邦的教育部对于各个学区学校的教授课程的内容没有特定要求和规定,唯一有明确规定的是对于每周的教学时间有着最低固定要求。
全邦的学校教育设施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都一应俱全,各种活动室、体育场馆、教学活动中心都设施齐全,从马德里到塞维利亚,从瓦伦西亚到巴塞罗那,不管在哪里,学校的教育设施的不偏不倚都是让学生们满意的。
教育部对于手下学校的管理也比较宽松,除了及特殊情况下基本上不给于学校的教学问题做出任何的硬性要求。所以伊比利亚的学生和学校都有着极其巨大的教学自由,学生们大多都享受着自己安逸的学习环境和生活,慢慢度过自己的青春时光。
本来应该是这样的。
自从教育部突然提出准备在邦内建设一所与全世界接轨的新型学院舰式联合学校之后,这种安逸和和谐的环境就再也不存在了。
在即使在经济高度发展的新时代,伊比利亚邦相比于新兴的东方文化区和新大陆文化区甚至老东欧文化区都不是十分富裕的地区。
这里的人早已经失去了大航海时代时的那种自命不凡和对挑战和探险的执着渴望。习惯于平凡,安心于被世界的大潮遗忘。
这种淡然的思维仅仅从她们的教育特色就能看出来。从上个世界的教育大改革到现在,整个伊比利亚邦全邦没有建立一所现代化学院舰。
当世界上大多数地区和学校逐渐从纷闹的城市搬到大洋和海港时,伊比利亚的学校依然还是建在他们老祖先所在的地方按照他们原来一百年来的传统继续着他们的传统。
直到这次联邦提出和联邦全面接轨建立新型高等中学学院舰学校为止。
全邦五十个教学区,十七个自由学院联合将首先从中筛选出一半高等中学出来组建学院舰。剩下的一半继续呆在地上,等待下一波的学校改革。
倒不是伊比利亚教育部诚心吊学生们的胃口,而是教育部真心没有这么多的钱。只能一次性承担一半高等中学学校的学院舰化改造,另一半只得等到教育改造经费攒够了再说了,至于下一波什么时候……谁知道呢?
于是,问题也就出来了,现实也就十分明显了。全邦只有不到一半的学校和学校有机会进入现代化的学院舰学校学习。而剩下的则要继续在路上那些落后与时代的学校苦熬。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