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八十三章 大制造-《无限之至尊巫师》


    第(2/3)页

    既然答应了,赵文睿也不多废话。现在他拥有的工业大厦看起来是七座,实际上地面以下的部分要庞大许多。

    而这个时期,已经到了全面转型,生产舰队的阶段。

    在彻底转型之前,先为灯塔国生产一批工业母机,时间的耗费方面也就一周,而资源的耗费那就更是毛毛雨。

    当然,有些洞还是需要纳米虫来补的。算了一下,大约相当于在开战前少造两艘战舰的量。

    而这样的牺牲,换来联盟能在大战前造一批还算能战的兵器,而不是拿着一堆破烂掩护几招剑走偏锋,总体来说还是划算的。

    松这个口的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赵文睿担心自己到手hold不住,装比装成傻比,没能完成任务。那就恶心了。

    所以全面提升一下本世界人类主流群体的攻防能力,是一个貌似稳妥的选择。

    联盟在得知赵文睿的答复后,自然是额手称庆,实际上他们也已经做好了全面迎接产业升级的准备。

    如果赵文睿不挺他们这一把,他们其实就哭了。因为现在哪怕能生产f35什么的,也是下生产线就被淘汰。没人愿意看到自己的兵器做出来唯一价值就是被敌人花式虐。

    反之,赵文睿如果能在技术上全面奶他们一口,那么类似1942年,甚至更夸张的疯狂工业生产,生产出来的就会是可堪一用的兵器,这差距真的是太大了。这是解决了能不能跟人家打的问题。

    于是技术输入项目开始,在工业母机生产的这一周时间里,米兰诺发起了第一波技术推动。

    这差不多是一波前置工作,米兰诺用大量的数据、信息,告诉联盟,主要是灯塔国,目前阶段你们应该做哪些产业调整,以迎接接下来的工业升级。

    有些固有的工业单元就直接被淘汰了,有些还会承上启下的继续运转一段时间,而大部分工业母机都需要配套,这个配套现在就可以准备了,如果能顺利在母机推出后就完成,那么就能及早投产。

    由于米兰诺足够强大,所以它同时在指引者上千个生产单元的工作推进,灯塔国自然是全面配合,拿出十二分的努力去配合。

    与此同时,以灯塔国为首的科学家、工程师们,也开始接受有关新式工业母机,以及其他配套技术的详细数据乃至原理。

    毕竟机器还是由人来操作的,没有合格的人员,有设备也玩不转。

    赵文睿已经决定暂时支援一批t880,以解决一时之间,缺乏合格产业工人的问题。但联盟的人必须快速学习和接手也是必须的。

    因为赵文睿的大计划中可没有扶持其他体系,他自己的计划中,每一个螺丝钉都是有用处的,自然也包括这些t880。

    七日后,大量的各类型母机几乎同时下线,然后赵文睿调用运输舰,进行了一波集中运送,具体操作就是上轨道,然后通过抵达目的地,再从轨道上投放。

    这方面的技术,第一秩序已经非常成熟,轨道投送的准确度和安稳度,比人类最先进的空军空投都要高明,设备甚至都不需要多么强力的缓冲装置,一次性的那种就完全够用。

    联盟的运输设备早就等在下面,设备落地后,立刻装车,并送往工业基地。

    这些基地自然都是在大山里,拥有最高级的安保级别。

    而不少母机就位后,第一个项目就是自我复制。

    而从这时开始,第一秩序开始一定量的向联盟输出资源。

    具体是从稀土中提炼出来的物质,联盟现在的生产级别跟不上需要,仅仅是实验室能出产一些,成本太高,但总体而言需求量不是很大,所以就由第一秩序来代为完成。

    这些稀有资源,是很多新材料的关键原料,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另外,如果联盟想有所建树,太空工业也需要立刻上马了,在地面生产的金属,想要扛住g星人的兵器,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而如果是太空冶炼,成本立刻就能跌下来。

    但这事联盟急也急不来,他们还没准备好太空工业,而第一秩序的运输舰仍旧比较忙碌,没时间帮联盟运送设备和原料去太空。

    时间一转眼就又过去三个月,g星人的大舰队,就连地球的一些天文爱好者,都能通过高端的观测设备看到了。当然前提是知道它们的坐标。

    第一秩序已经顺利进入造舰阶段,第一舰队不久之后就会成型。

    然后就是舰队试航,群舰定型,舰队级模板复制。

    估测,再过三个月,第二舰队就开始制造。

    以两个月诞生一支舰队为周期,在g星人兵临城下时,第一秩序的第四舰队能加入战斗序列。

    第一秩序的舰队是120艘为一个团体,主力战舰的比例高达总舰艇的一半,剩下60艘,有40艘被驱逐舰占位,余下的20艘是其他舰船,包括7艘无人机母舰。

    不过母舰很难达到sc宇宙时黄蜂无人机母舰的水平,投放量也就300,并且整体性能也差了不少。

    好在相比于黄蜂无人机,新一代的军舰鸟无人机性能更优。大气层内能跑出15马赫的巡航速度,可以说相当了不起了。已经是现阶段工业等级造物的极致体现。

    名将级驱逐舰,舰长337,全宽82,全高76,相当于将飞行甲板剁窄了的福特级航母,当然,舰身要更饱满些。

    这些驱逐舰前端有一个三联装的电浆脉冲炮,就相当于伯克级驱逐舰前甲板的mk-45五英寸54倍径舰炮。

    近防主要靠密集阵激光系统,如果g星人还是用超级战舰里的那种抛酒瓶般的投射炮,那么一枚都没机会落下来,哪怕是最大的那艘全弹齐发。

    而作为驱逐舰,鱼雷自然是必不可少的,或者受导弹也行,这种鱼雷已经跟无人机没多少差别了,聪明,灵活,射程也极远,它们是驱逐舰完成其角色扮演的有力保障。

    另外,名将级驱逐舰作为太空战舰,没有舰载机反潜系统,但有磁力浮游盾系统。

    简单的说,在舰船中后部,设有相关的设备单元,能发射专门的浮游盾,这个盾作为能量载体,能够生成一面能量护盾。

    这个护盾可以有效的抵抗能量和实弹兵器的打击,具体就要看对方兵器的攻击强度了。

    而驱逐舰弄这么个护盾体系出来,与其说是保护自己,不如说是为主力舰船挡枪,比如补给舰,维修舰,无人机母舰,这都是贵重的,却又基本只能挨揍的单位,而主力炮舰的价值也远高于驱逐舰,毕竟中子光束炮代表大量纳米虫投入的黑科技,等离子炮也价值不菲,而驱逐舰上就没什么值钱货色了,浮游盾算一个,因为那个盾是运用纳米虫的,现阶段的工业等级造不出来。

    所谓打仗就是打经济,亏本的仗几场打过来就得光屁股跳楼,因此舰队各舰的分工也是如此现实。驱逐舰兼职护卫舰功能,要有驱赶的能力,还得有关键时刻为主力舰卖命的觉悟。

    其他也就没什么了。第一秩序的舰队结构算得上简约明了。并且无人机母舰可不是舰队的主力。

    军舰鸟虽然续航能力也有所增加,但在太空中,它仍旧属于以护航为主的近战单位,而它在太空中虽然能飙到20马赫的巡航速度,但相较而言,在太空中这速度一点都不惊艳。

    当然理论上它能通过不断的喷进加速更快一些,但这个周期就太长了,它也因之失去了灵活性,同时总航程也限定了它的最大加速可能。总之就是一味的飚速度,是以应用性丧失为代价的。这是它天生的局限性,没有办法解决。

    就赵文睿目前总结,太空站的最小单位,应该是艇,一百多米长的那种,作为一个武器平台,除了比较占地方的动力系统,也能搭载点东西。再小就真不行了,跑不远,没速度爆发,武器威力也不行,没什么卵用。

    而就像星球大战中的那种,无论是钛战机,还是x战机,都是吹牛比,就你那小身板上搭载的供能功率,射出的激光也能对以公里为长度单位的巨舰造成莫大的伤害?巨舰的装甲是一层纸?还是能量护盾是摆设?

    只能说,那些产物,都是受时代束缚,二战后舰载机的地位高的飘起,人们也就将舰载机是舰队最重长拳,能左右敌方舰队的生死的认知作为常识,连太空时代都被加以延伸。

    殊不知如果太空战机真那么牛,同级的技术用在星舰上又是个什么效果?何必有你?难道输出功率相当而微型化技术就那么廉价?

    当赵文睿的第一舰队开始试航和定型的时候,联盟也在为他们的新玩具出炉而欣喜振奋。

    空天战机,使用了等离子喷射引擎。

    而等离子喷射引擎的出现,意味着传统运载火箭时代的结束。

    等离子喷射引擎,跟可控核聚变是一个体系。可控核聚变的主要达成方式,分为激光束缚,电磁束缚。

    赵文睿给的技术,自然是电磁束缚。因为核电技术转换的成熟,使得电磁可以来自核聚变本身。

    而等离子,说白了就是核聚变的一种展现,就是核爆的那个大火球。

    同样在经过约束后,变得可控而使其定向喷射,就是等离子喷射引擎的原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