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〇〇四回 耍心机朱棣探岳父 震家风妙云斥姨娘-《大明王朝妙锦传》


    第(1/3)页

    书接上回。

    却说坛祭之事忙碌了整整一日,马皇后已然疲惫不堪。朱福搀着她一进坤宁宫,便赶忙招呼宫婢为她换装。

    “这冠冕压得本宫实在难受,快摘了让本宫好好喘口气儿。”马皇后朝朱福吩咐着,径自坐在了梳妆台前。

    “可是呢,这凤冠镶珠嵌宝的,足足有七八十两重呢。”朱福一面说着,一面为其拔钗摘冠,“不过话儿说回来,必须是娘娘这般天生的凤骨,才能戴得起此等贵重之物呢。”

    马皇后望着镜中的朱福一笑,骂道:“就你巧嘴滑舌的。这身行套,本宫一辈子不穿戴也不想它。”

    朱福忙低声道:“娘娘,可别这么说,皇上听了会不悦的。”

    “我这儿也就是跟你絮叨两句,何故让他听见?”马皇后笑着,不觉捶打起酸疼的膝盖。

    朱福见了,说:“想是娘娘这腿脚又该浮肿了,一会儿小的端盆热水来给您泡泡脚吧。”

    马皇后抬手道:“入寝前再说吧,想必那人物说话就该来了。”

    朱福问:“娘娘确定?”

    马皇后一叹:“知子莫若母。即便他非本宫所生。”

    ……

    再说另一头,皇宫西五所四致宝邸,棣仪堂。

    此处是燕王朱棣的住所。规格并无丝毫宏庭之气,有的只是庭花簇现,青竹掩映,廊檐下堂燕婉转,门庭中檀香冉冉——全然一派雅士幽居之象。

    却说那正堂,一派书斋陈设。正对堂门的墙上悬着一幅妙笔丹青,上头绘的是半顷荷塘,塘边翠竹攲斜,矶石层叠。而此画两侧各纵一联,联上写的是:

    『隐足千竹同根生,

    藏藕双莲并蒂结。』

    举目望去,又见那画的上方高悬一幅横批,与那对联皆为当朝隶篆大家俞和的真迹。且说那匾中书得四字:棣华增映。乃为手足情深之义。

    这便是燕王朱棣精心为自个儿布置的养心之所,犄角旮旯颇见匠心。

    此时的他已进弱冠之年,正是英姿勃发的时候。乍看其容貌:鬓若刀削,面如石刻,眉若浓墨,目如星河,颊若山岚,鼻如玉琢;细看其风骨:网巾罩头冠当顶,神若潜龙气自英。锦衫道袍加身来,形同坐虎自生风。

    但说这会子,他正悠然坐在画下一张紫檀木案旁,眼含一丝莫名的得意之色,一只手揭开面前一盏熏香铜炉的盖子,将另一只手上一张说话就要燃尽的笺纸捻转着丢了进去。刚将那盖子扣上,堂门外就跨进来一个二十郎当岁的侍卫。

    那人身高八尺,身形健硕,骨子里透着一股憨劲儿。其名“金钊”,乃是朱棣的贴身侍从。

    金钊一进门便拱手禀告:“王爷,依您的吩咐,小的都已准备妥帖。”

    “好。”朱棣起身,背着手缓缓踱至门前,面朝院落,背对着金钊略作思忖,“稍后去王妃那里知会一声,就说本王知她思父心切,今晚将陪其回府省亲。”

    金钊听这般吩咐,顿显一脸猴急地问道:“那……小的是否知会堂下众婢提前打点行装?”

    “打点行装做甚?”朱棣目现不悦,因此语气射出一股子阴邪,“想让人察觉本王早已得知将去就藩的风声不成?”

    “这……”金钊纳首,窥视其步子辗转而来。

    朱棣踱至其身旁,俯下身来,一面挑起眉头盯向院落,一面在他耳边阴沉私语:“父皇尚未下旨,这般猴急岂不露了马脚?”

    金钊侧目,彻道满心疑惑:“可若今晚就前往魏国公府,岂不更令人起疑王爷用心?”

    “我说你,就是个榆木脑袋。”朱棣一面沉声骂道,一面挺起胸膛仰起头,“急往魏国公府的是思父心切的王妃,本王只是陪同。”说着,又重重拍打两下金钊的肩膀,“正因不知将去就藩之事,怕与魏国公再度久别,才更应前往一见。”转身又饶有深意地借引了李义山的一席诗句,“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看探……”

    以金钊的脑子,一时半会儿还真难想清楚那话里究竟转着多少弯弯绕。然其却深信,眼前这位主子的城府,绝对如龙潭虎穴一般深不可测。于是,他忙应承道:“王爷深意属下虽是难懂,但属下定会谨慎行事。”

    朱棣笑道:“不懂就对了。”说着,又搭其肩头说笑,“不懂就更要塞严这葫芦嘴,莫被你那婆娘撬开了口子。”

    金钊掻头傻笑,道:“王爷放心,属下这嘴巴严着呢。”

    “你此番随本王远赴北平,不知何日才能回来一趟。”朱棣说着,打袖袋里掏出一张银票塞入金钊怀中,“临行前回去将妻儿安排妥帖,这是本王给你那青磬小儿的一点心意。”

    “这……”金钊迟疑。

    “痛快收着,别扫了本王的兴。”金钊心怀感激,收了银票。但闻朱棣说了下话,“我那岳丈向来好茶。你且去将那扶桑僧使道幸所献玉露和陆羽的《茶经》手稿取来,本王今日当派上用场了。”

    “是。属下这就去取。”金钊说着欲出门去,又被朱棣唤住。

    “慢着,稍后到坤宁门外候着便是。本王得携王妃先去母后那儿知会一声,免得她老人家疑心。”

    ……

    个把时辰后,魏国公府新邸。

    偌大个深院胜似皇家御园,初见此境令人瞠目结舌。但见方圆数十丈内,俱被粉墙黛瓦相围,入得院来再瞧,只见曲径回廊处,花木竞相映;斗拱垂灯里,轩窗对月明。这头是假山堆秀长流水,那方看雕栏尽头麒麟卧。不必说红门影壁知多少,抬望眼星阁小楼一座座。

    此刻,徐达正率家眷跪于院中一处名为“籁爽风清”的堂门外恭听庆童宣旨。其左右伴跪着两个锦衣男童。一个十岁有余,头上绾着两个总角,乃其长子徐允恭;一个未满十岁,头上梳着两个垂髫,乃其次子徐膺绪。而这父子三人身后还随跪着徐达的两位夫人,左边的三十来岁,头点珠翠,发间插着金珠步摇,身穿大红真丝缠枝纹样的提花大衫,肩搭青色蹙金绣云霞翟纹的霞帔,这便是徐达偏妻谢氏;且说其左边还伴跪一女,年方五六岁,头梳蝶扣双挂髻,间缀嵌金玉珠花,乃其为徐达所生之次女徐妙清;而其右边是一个二十六七的孕妇,头挽云髻,脑后插着雀屏梳篦,身上内着水蓝色锦缎襦裙,外套玫红色绣金提花褙子,此为徐达下妻孙氏。孙氏之右,又伴跪着一个与妙清年岁相仿的小儿,桃心头,左右各梳两个抓髻,颈上套着白玉金坠长命锁,此童是徐达四子徐增寿。

    这些人身后,便是徐府管家、婆子、丫鬟、丁仆等人,男女老少,不下百人之众。他们虽是仆人,然而其穿戴却个个不同寻常人家。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魏国公徐达伴朕多年,忠君爱国,勋绩卓著——数年来,代朕为大明廓江汉,兴淮楚,筑长城,驱贼虏,电扫西浙,声震五夷……回顾其累累大功,朕心甚慰!虽徐卿非功利之辈,然朕常念其多年来未有宁居,故命工部建此新邸赐与徐卿,愿卿与众家眷共享和乐。此外,为旺徐门香火,皇后有意纳徐府三夫人霍加氏为义妹,赐汉家姓贾氏,今遣皇后贴身宫婢洪嫣服侍左右,望徐氏一门多育忠良之后。钦此!大明洪武一十三年五月初九。”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