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京剧正旦班-《戏梦京华》
第(2/3)页
林小琳向赵宝儿炫耀一笑,又说道:“好了,不跟你说了,差点忘了正事!”
林小琳打开手机,给自己的好友发了一条信息:快来舞蹈室看帅哥,苏老师改教京剧理论了,我们班新来一个教表演的男老师,超级帅,比你们班的杜弘毅老师帅一万倍。
对方很快回了一条:一万倍?吹吧,老娘不信!
林小琳气鼓鼓的回道:哼,不信拉倒!
对方又回了一句:去看看也好,反正刚好没课,你要是敢骗我,以前答应你的事可就全部作废了啊!
赵宝儿好奇问道:“小琳,你给谁发的威信?”
“昆曲一班的何二婷!”林小琳小声说道:“她以前老跟我炫耀,说他们班的杜弘毅是全校最帅男老师,哈哈哈,现在沈老师来了,看她还敢不敢再说?”
就为这事?
赵宝儿有些无语,她也不再理会林小琳,专心听苏老师向沈老师介绍高三二班同学的教学进度。
苏雨青离开之后,沈悠又在训练场地中与学生们寒暄了一阵。
大家相互熟悉一下,记住这十七个女学生的姓名以后,沈悠正式开始为她们授课。
他不教理论。
京剧的起源与发展,像是最初三庆,四喜,和春,春台四大徽班进入燕京。
然后徽剧与秦腔合流,徽剧与汉调合流,
融合了徽戏秦腔汉调,再借鉴吸收昆曲和京调之长,
最终在周闵宗七年到闵宗二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840年到公元1860年约二十年的时间形成了板式严密完备,曲调丰富多样的京剧。
接下来便是流派纷呈,大师辈出的年代了,同光十三绝的出现可以说是京剧成熟的象征,而梅尚程荀四大名旦的出世则标志着京剧到达了鼎盛状态。
其后,自然是由盛到衰,京剧渐渐成了小众的爱好。
这些都应该由研究戏曲理论的苏雨青去教,沈悠要教的只是形体和唱法。
“林小琳说的竟然是真的,不愧是教京剧表演的老师,声音真好听啊!只是,他这长相也太妖孽了点吧!又帅又美,男女通吃啊!”
何婷婷与三个小姐妹躲在舞蹈室的窗外边,不止能看到沈悠的面容,还能清晰听到沈悠的声音。
一个小姐妹看到何婷婷把手机横放在窗台上,不禁有些疑惑的问道:“婷婷姐,你在干嘛?”
何婷婷连忙竖起一根手指放在嘴边,小声对她说:“嘘,你们都别说话,拍照还要对光,我怕对着他拍,他会发现。所以,我就只能把他上课的过程全录下来了!”
“录像,好主意,我们也来录一份!”三个小姐妹眼神一亮,也纷纷拿出了手机。
“京剧演员的基本要求是掌握四功五法,只是每个行当侧重略有不同而已。
四功为唱念做打,五法为手眼身法步。
京剧的唱自然指的是用西皮或二黄的京剧唱腔配合不同的板眼来演唱。
念指的是京剧的念白,在旦行里,我们青衣正旦对唱功的要求很高,所以多说韵白,半唱半念,唱多于念,而普通的花旦或花衫则多念京白。
做是舞蹈化的形体动作的大概泛称,通过手眼身法步的运用来表达人物的情绪。
打自然是指武戏了。
一般来说,四行中最重唱功的是老生,旦行最重做功,而我们青衣又是旦行里最重唱功的。
打功武旦和刀马旦会用,我们正旦主要唱文戏用的很少,而对青衣来说念也是唱,
所以,我以后的教学重点就放在唱功和做功上。”
沈悠看了一眼苏雨青留下的备忘录,又说道:“我看了一下苏老师的教学进度,一些基础的东西就不用我来教了。这个学期,我会教给大家一些旧社会科班里常用的形体训练和发声方法!
首先,我们从手眼身法步的手学起,或许你们之前已经学过,不过,我还是决定先交给大家一些基本的手势!”
“赵宝儿!”
“到!”
如同条件反射一般回了一句,赵宝儿神情微愣,一脸疑惑的向沈悠看来:“沈老师叫我?”
沈悠和煦一笑:“呵呵,宝儿你上来,给大家做个示范。”
“好的,沈老师。”
赵宝儿既羞且喜的走到沈悠的跟前,惹来班里其他女同学的一阵羡慕。
“宝儿,你看到我手上做出的这个动作了吗?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