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包圆了-《逍遥小地主》
第(2/3)页
这,自然就是信用问题了。
李治是皇帝,虽然开始有点疑惑,但他很快脑子一闪,觉得自己发现了一个了不得的大事。
蓝溪乡现在还不一定有这个信用,但如果是朝廷来发行这种债券呢?
“怎么的,老王,你王家家大业大,一点小忙也不愿意帮?”李逍瞪着发怔的李治。
“要多少?”
“十贯不嫌少,百贯不嫌多,你愿捐多少都行。”
李治微微一笑,“你们打算发多少债券呢?”
“我们蓝溪乡一千三百余户人家,近万人口。今年夏粮肯定歉收,估计也就四成左右收成,就算朝廷减免田租,可这租调还得交,若是还要折庸更不少。要等到秋粮下来,肯定还有些差额的,就算我们乡里齐心协力,把粮食都拿出来,也还是不足的,我估计起码还得差一到两月的粮食。”
一个成年男丁,一年需要口粮六石左右,妇女孩童哪怕减半,一年也得三四石。
近万人口一到两月的口粮,哪怕少算点,最起码也需要五六千石粮食的。如今的粮价节节上涨,斗米近五十文,就算是粟米,也得一斗三十文了。
买五千石粟,以现在的价格,也得一千五百贯钱。
“总得一千五百贯左右吧。”
“利率呢?多久偿还?”李治很有兴趣的问。
利息啊,李逍捏着下巴有些犹豫不定。
这年头的利息是很高的,没有什么正经的金融机构,民间借贷多,利率也高。甚至朝廷都放高利贷,隋唐以来,常年战乱,有时只有京官有俸禄,地方官甚至没有俸禄。
那官员们靠什么养活自己呢?
靠田,职田、永业田,还有公廨田,大家靠田租收入。甚至就算是衙门的办公费用,也是靠公廨田。后来,情况稍好些,朝廷特别给各地衙门拔一笔本钱,这笔钱就让各衙门自己去放贷,利息就用来做衙门的办公开支。
这钱,也就叫公廨钱,衙门把公廨钱交给专门的人去放贷收息,一般都是当地有钱有势的人家子弟,这些人也被称为捉钱令吏。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