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零七章 陈三-《双生锦》


    第(2/3)页

    在靠着城墙根下,有一处大杂院,里面住着各色人等。

    有跑江湖卖艺临时落脚的,有混迹于底层的中人媒婆,有靠卖力气谋生养活家人的,也有那起子落魄文人。

    这院子原先是一位做买卖的生意人住着,发达后便远远的搬离了这一片,将院子分隔成好些房屋,赁给这些需要落脚的人。

    演枯盆记的那个戏子姓陈行三,大家都管他叫陈三。自从他看见冤魂之后,便被原本的戏班子给抛下。

    戏子,属于下九流。

    这些民间的戏班子,都是靠各个地方来回演戏来挣钱。

    从入秋开始,人们的荷包里开始有了闲钱,才会掏钱看戏。因此,这也是他们搭好班子出门的最好时机。

    从秋收、到过年,再到正月元宵节、二月的嫁娶,这一番热闹下来,除了看戏的百姓给赏钱,还总能遇见几个大户人家搭台子请他们去唱堂会。

    唱堂会跟他们搭戏棚子唱戏不一样,能花这个钱的都是大户人家。既是请了图个热闹,那赏钱自然也就不会吝啬。

    除了正常的银钱外,唱的时候也会洒铜钱上来。主人家听高兴了,往上面扔金银锞子、散碎银子都是有的。

    这些银钱洒给戏班子,绷的却是主人家的颜面。

    所以,每次出来只要能碰上那么两三家,他们这一年的生活就都够了。

    到了春耕的时候,戏班子就会陆续停了。由班头将全套行头保存好,下半年再使用。其余戏子各自回家,务农的务农,找短工的找短工。

    他们这样的草台班子,与京里的那些戏园子不同,不过是混个温饱而已。

    在出演期间,均居无定所。

    哪个地方效果好,就多留几天。要是不行,就收拾行装奔赴下一个地方。

    每年路线都是熟悉了的,但各地的情况却不一样。比如今年,离洛阳城近的几个城都受了流民的影响,亳州也不例外。

    幸好他们来的时候,正好赶上城西一个大户人家做寿。接了这桩堂会,整个戏班子都兴高采烈,想着这回出来没有白辛苦一趟。

    然而谁也没有料到,会出了这桩事。

    好好的一个寿宴被搅合黄了,戏班子被赶了出来,就连例银都没有拿到,更别提赏钱。

    陈三被戏班子里的人给怨怼着,兼之他成日叨叨着看见冤魂,搅合得众人不得安宁。班子里的人一商议,便将他留在亳州,其余人都赶赴下一个地方。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