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七章 后果-《猛士回明》
第(2/3)页
“督师,我觉得咱们不能把商会一棍子打死,商会本来只是民间组织,咱们政府并没有权利去撤消他们,如果咱们真的强行撤了商会,恐怕会惹出更大的麻烦。”刘为民继续说道。
“如果连个商会都管不了,还要咱们政府干什么?这事我就做决定了。有什么麻烦让他们找我就是了。”史可法在这个问题上坚决不肯让步,看来长期积累对商人的意见这次终于集中爆发了。
大家看史可法如此坚决。也都不好再说什么,会议开得不欢而散。
然后撤消商会的后果很快就显现出来了。
 难的是参政院。
自从刘宗周和高宏图去世之后,参政院很是沉寂了一段时间,参政院的主要组成人员也从南明遗老慢慢转变成了以工商界的人士为主,这个转变过程极为缓慢也悄无声息,并没有引起史可法等人的关注。
就在大家几乎把参政院给遗忘了的时候。参政院在南京政府撤消商会的事情上开始发声了。
参政院主办的《明报》在第三天就刊登了一篇文章,文章指出南京政府能有今天的成就,国防军在前线屡战屡胜,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功劳都工商界贡献的,现在南京政府以几个商人违法为由直接撤消商会。这明显是出于对商人的偏见,也是南京政府完全不讲道理的表现。
《明报》的这篇文章并没有让史可法改变自己的决定,反而让他更为生气,把手里的《明报》甩到一边,史可法亲自提笔写了一篇文章,把商人逐利而忘义的大大小小事情罗列了一大串,并以此得出结论,以前明太祖把商人归为各业之末是完全有道理的。
史可法的这篇文章算是捅了马蜂窝,这些年南方商人的地位已经得到显著提高,几乎再也没有人把商人当成社会末层,有钱的商人在社会上往往同时拥有极高的社会地位,现在史可法这篇文章的意思似乎是要把商人再打回原形,让他们再次象明初那样,这让他们如何能够接受?
如果只是报纸上的论战倒还罢了,商人们不久就开始采取实际行动来对抗南京政府。
首先是南京和杭州的几十家工厂陆续停工,停工之后的工厂连工人的基本工资都不再发放,三天之后已经有二万多工人被迫下岗。
接下来更发生了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本来极为热闹的长江和运河航道上往来穿梭的大大小小商船竟一夜之间几乎全不见了,连南京政府征召的给各路大军运送后勤物资的船只也不见了。
好在卢渭的远洋贸易公司的船只还没有出海,史可法临时紧急让卢渭接手了军用物资的运输,这才没把前线部队的后勤给停下来。
柳兰从工厂停工的第一天就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当天她就把赖福找过来,让他以最快速度通知罗剑,如果前线能够脱开身,让他赶紧回来一趟,事情已经超出了南京政府的可控范围,如果罗剑不出面,恐怕不能善了。
而柳兰最担心的是即使是罗剑回来,如何解决这个事情恐怕也得极为头疼。
不到一个星期,南京街面上已经变得极为萧条,许多大的商家开始关门闭户,南京的几大粮商甚至停止了动作,南京的粮价开始上涨。
刘为民知道史可法撤消商会的动作会引出一些麻烦,但事情发展到今天这一步,显然已经超出了正常范围,刘为民本能地感到这里面肯定有一些不为人知的东西。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