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世界三大数学难题解答-《全能数学家》
第(2/3)页
杨帆磨蹭了十分钟,估算自己总分,现在就算不做,有个2百多分,二等奖逃不了。
要不要继续?如果自己做,还是个死循环,时间不多了。
信念交战,还是决定原谅自己小小手段。第一,这题目出的非常有意思,杨帆确定,如果现在不解出来,他会几天几夜睡不好,痛恨自己的愚蠢。
第二,自己以后一定会超脱,把那帮人都甩在身后,现在,自己提前使用自己的潜能,未尝不可。还有一个好处,精神能感染,那帮大师的气度,会给予反馈。
“陈景润附身。”
整个人精神不震,题目一扫,一个个迷雾被看透。杨帆下笔犹如神助。
最后一题半,总共花了十五分钟,主要还是计算量庞大,极其繁琐。
思路跟上笔迹,根本没有丝毫停顿,酣畅淋漓。杨帆搁下笔,又重新计算,自己当时为什么会想不到,而大师就能如此容易。
这一模仿,杨帆就发现自身的底蕴还不够,第二轮,是脱离教学大纲的,最后两题,如果是高三学生,就只能解决些边角料。要会做,至少是大二的程度。
大师附身,重新检查,用了十分钟,杨帆满意,应该又是个满分了。第二遍,不用试了。
一看时间,还有四十分钟。不能交卷,做点什么呢。
也不知哪来得念头,他向监考老师又要了一张草稿纸,写写画画。
两分钟,又举手,从监考老师那要了数十张草稿纸。
那老师当场变色,为了课堂纪律,他还是没说话,就站在边上,看那学生到底写什么。
字迹苍劲雄浑,就算是数字,自己看了都有别样的美感。老师在目光在学生脸上逗留,这个孩子,绝对是个尖子生,光凭这手好字,想来就是长期练就的。
再看内容,密密麻麻的数列,他也是数学老师,扫了几行,就发现内容完全不在题目。
到底在写什么?
任一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二个素数的和。
这是什么?这是哥德巴赫猜想。
这个学生到底什么情况,在如此重要的比赛中,做一些无意义的举动。
哥德巴赫猜想最前沿的贡献,就是陈景润1966证明了1+2,引起世界轰动,被全世界认可,称为“陈氏定理。”
而最重要的1+1证明,无数大师,绞尽脑汁,收获为零。
眼看一张张白纸被涂满,监考老师做了个自己都搞不明白的举动,从讲台上抽出一半草稿纸,放在杨帆身边。
他看了一下考试卷子上的姓名学校,走到教室门口,与巡视组老师汇报情况。
一级级上报,巡视组找到带队的冯耀。
“你说什么?我那学生在做哥德巴赫猜想?那他卷子呢?”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