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还有一丝希望-《工业之流光岁月》
第(2/3)页
就这话刚说完,在汪正国的惊讶眼神中,刘教授是真的从抽屉里拿出了文稿纸,开始刷刷地写信,这是真的要打算往上级部门反映问题的动作了,还真的是有些.....
也罢,既然刘教授自己有事要写材料,那么今天的实验肯定就不可能了,自己这个助手的工作还真是出师不利,第一天就这样干坐着,而且就算没事儿做,也绝对不能跑出去干自己的事。当然,这时候的汪正国还真没有什么私事要做,陪着教授一起“浪费”时间也无所谓。
不得不说,这老一辈知识分子的动作确实很麻利,仅仅是一个上午的时间,就把相关的问题全部理清楚,确定没问题之后,直接就给汪正国派出了今天的第一份跑腿打杂任务:寄信。
“相关问题我都写在这里面了,你下午出去的时候顺便帮我把信寄了。这个项目我看国内其它单位应该也不会有人接,现在整个行业的树脂材料都还没有可能达到精密光学玻璃所需标准,我敢说,国内民用单位生产的材料是肯定达不到要求。至于军用单位,这个我就不太清楚了,但即便是军用单位有这个能力,那么他们自己也应该早就做了这方面的研究,要知道他们的科研能力比起我们这小实验室好太多。”
平常话不太多的刘教授这次也破天荒多说了两句,应该也是和之前汪正国主动提出关于材料的问题不无关系,如果汪正国是一个只会听着指挥,按照固定程序做事,不会提出自己想法的机器人,一般来说,刘教授也懒得解释这么多。
助手能够有自己的想法,并且确实对项目产生了正确的影响,这就说明这人十有潜力的,刘教授也乐得多说两句,算是指点一二。
然而,这人的本性形成之后是不会变的,一句话说完之后,直接换衣服,二话不说就大步离开实验室。既然没事,那么留在这里也没什么意义,一没项目,二没经费,还不如回家看看书来的更加自在一些,眼不见为净。
前脚的刘教授刚走,随后汪正国也不愿意再继续留在这里,收拾一下实验室的东西,带着信直接就关门撤退,看这时间,好像也刚好是饭点到了,可以先去食堂把饭吃了,然后下午就去验证一下自己刚才又冒出的新想法。
八十年代的大学食堂嘛,其实以全国人民的平均饮食水平来衡量的话,实际上是超过了平均水平线的,要知道这时候的大学,那绝对是执行了精英教育模式,给这些国家的精英吃的不能说有多好,但平均水平还是要达到。
实际上来说,共和国的教育在八九十年代很奇怪,国际上通行的启蒙教育阶段采用免费教育,高等教育采用付费教育的模式,在共和国却是反过来的,虽然国家也要求适龄儿童的中小学教育要严格执行,但是光看每年要收的各种学费,虽然不多,但相对而言也不低。
到了大学之后,反而又采用了免费模式,这就不得不说是一种共和国特色了,而这种特色,是要一直等到大学扩招,义务教育大规模普及的2000年之后,才会有所改变。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