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蓝玉疑案-《秋风传》


    第(2/3)页

    对于君主来说,这是不可忍受的;如果蓝玉刚才下的命令不是“你们先下去吧”,而是“杀了这个皇帝,我来做”,那自己岂不是当时就要死无葬身之地,费尽艰辛打来的江山皇位马上就会轻而易举地改姓了蓝。

    从那时起,凉国公大将军蓝玉最后惨绝人寰的命运就已经成为定局了。然而朱元璋虽然素来雷厉风行,这件事上却极端小心谨慎。他终究是忌惮蓝玉手中的几十万大军。除此之外,边疆局势还并不十分稳定;西南、北疆都有叛乱,他还需要这个能征善战的大将军为他清理门户。

    而北元蒙古自洪武二十一年被蓝玉大败于捕鱼儿海,元气大伤之后,北疆局势平静了四年,在洪武二十五年再一次被打破。建昌卫指挥月鲁帖木儿举起造反的大旗,叛军实力迅速壮大,很快便不可收拾。此时,蓝玉已经肃清了西南、西北的少数民族叛乱。朱元璋再次任命他为征虏大将军,率师征讨大漠。月鲁帖木儿听得蓝玉挥师而来,吓得望风而逃。蓝玉直捣建昌,连战克捷,将月鲁帖木儿逼得只顾奔命。大军乘胜追击,几个月之后便擒住了月鲁帖木儿,彻底剿灭了叛军。

    在此期间,大明朝廷发生了一系列变故:皇太子朱标病薨;朱元璋最喜爱的养子、远在云南的西平侯沐英病故;朱允炆立为皇太孙;沐英之子沐春袭封西平侯爵位,继续父亲镇守云南之职;此外,就是持续了十二年的胡惟庸谋反案还在继续扩大,又有更多的官员牵连被诛。

    边疆局势至此可以算基本安定了,朱元璋再也没有什么后顾之忧。他下诏蓝玉回京,却命令几十万大军留在边塞守备,让蓝大将军自己一个人回来。朱元璋大大称赞了蓝玉的卓越功勋,升他做太子太傅,却命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为太子太师。蓝玉明明白白地察觉到皇帝对他的冷淡和猜忌,无奈大将军天性心高气傲,如何能够安人之下,口无遮拦地抱怨道:“我不堪太师耶!”朱元璋知道了,更加咬牙切齿。

    此时,距离他被锦衣卫密告谋反,被捕下狱,只有两个月。

    后来,锦衣卫蒋瓛一告成名,凉国公终于下了诏狱,诛灭九族,罪状里当然并没有越主擅权这起了实质作用的一条。高傲的蓝大将军在诏狱里饱受拷打,然后押上刑场,三千六百刀凌迟处死——蓝大将军的女儿因为是蜀王妃,总算逃过一劫,成为蓝氏一族唯一的幸存者。眼下,沈若寥望着面前端坐的蜀王妃,深刻地感到她不止继承了其父的美貌,更在血脉和骨髓深处保留了父亲的骄傲和坚毅;他不知道,经历了全家满门抄斩的悲剧,父亲背上结党营私、谋逆造反的千古罪名,更遭受了惨无人道的凌迟酷刑,这个女子心中究竟如何感受。眼前的她虽然态度和气,却明显冷淡,谈吐举止之间,掩饰不住与生俱来的高傲,甚至有一些冷酷。

    沈若寥推辞道:“王妃娘娘折煞我了;王爷已经赏了我们很多钱了,无功受禄,若寥心里已经很有愧。还请娘娘收回这些银钱吧。”

    蜀王妃脸上的神情没有丝毫变化,仍然客气而冰冷地说道:“王爷赏的是王爷赏的,我赏的是我赏的。你不用推辞,你该不该受这些赏钱,我心里有数。”

    沈若寥想到凉国公莫名其妙的谋反罪状和悲惨的下场,心底不由对蜀王妃起了深深的同情,此时此刻,这个王妃的骄傲和冷酷似乎恰恰显示了她的刚强坚毅,无论对于一个女子是否多余,对于蓝玉那样的大将来说却是必不可少的高贵品质;他顿时觉得冰雕一般的蜀王妃熠熠生辉起来,连她的骄傲和冷酷也令人肃然起敬。

    这种倔强的骄傲最终迫使他不得不屈服,收下了赏钱。他告辞离开了蜀王府,回到巴乡客栈里来。一路上,他一直在沉思,蓝玉一人,牵连了两万多人和他一起送命,丝毫不比胡惟庸谋反案坐死的人少;即便蓝玉不曾谋反,抛开他的兵权不提,他也确实有着太多的毛病授人以柄,可以说并不完全无辜。然而不管怎么说,这毕竟与他沈若寥毫无干系,为什么自己对一个如此遥不可及的人物这么不能释怀呢?

    蜀王和他的王妃娘娘,性格上差异真是足够巨大。他还不曾见过燕王妃,不知道那一位王妃娘娘是什么样子;不过他知道,燕王妃的父亲就是中山王徐达,是大明帝国开国第一元勋,比凉国公蓝玉还要功盖千秋、威震天下的大将军。与蓝玉不同的是,中山王徐达虽然一样功高震主,却因为人谦恭谨慎,得以富贵善终。燕王妃本人的名声也是很好的,听说性格和她父亲中山王一样沉静通达,爱好读书,被人称为女秀才。燕王与王妃一直情深意重,相敬如宾。

    第二天起来,两个人上路回北平。他们走到顺庆,乘船顺嘉陵江下行,在重庆入大江,很快到了荆州;他们在荆州上岸,取道襄阳。

    到了襄阳,老石放松下来,随便沈若寥出去玩了两天,把襄阳城里城外的名胜古迹转了个遍。夫人城,樊城,隆中,鹿门山,米芾祠,杜甫墓……以前他只能在书中看到的鼎鼎有名的地方,都活生生跳出来,陈列在眼前,让他玩得淋漓尽致。

    第二天日落后,他才回到客栈里来。老石已经叫好了酒菜,坐在房间里等他。

    “下午的时候,有个人来找过你。”待他在桌边坐好,老石开口道。

    “找我?什么样的人?”

    “不肯说姓名,只是要见你。个头不高,罗锅得厉害,蜀中口音,一身算命的打扮。”

    沈若寥微微一愣:“黑脸,短髭,三十出头年纪,右眉上有道疤?”

    “你认识他?”

    沈若寥道:“游武侯祠的时候,他给我算过命。”

    “游武侯祠?”老石皱起眉头来。“你什么时候去游武侯祠了?”

    沈若寥脸红起来。他是在蜀王府的第二天下午,被世子师正学先生领去武侯祠游览的。一不小心,他差点儿说漏了嘴。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