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陈汤矫诏出奇兵-《三国之马腾天下》


    第(2/3)页

    还勒索大宛等国,令其每岁纳贡,其势力范围控制千里之阔,逐渐坐大。

    了解到这些情况后,陈汤深感局势不容乐观:郅支远遁康居后,汉朝边境虽无烽火之灾,但从汉宣帝以来确立的西域秩序开始面临挑战。

    无力抵抗郅支暴行的西域诸国,都开始把眼睛瞄向汉廷:如果谷吉之死没有任何说法,如果听任北匈奴这一支在西部继续坐大,到底是跟汉朝走,还是臣服于郅支?

    这样一来,大汉王朝在西域用铁血刀兵辛苦打造出来的威望,恐怕要打一个问号了。

    因此,陈汤感到深深的焦虑,心中暗暗下定战斗决心:对郅支单于之战宜早不宜迟,与其养虎为患,不如先制敌。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昔日2师将军李广利初征大宛时领兵数万,尚且惨败还师,士卒仅余十之一二。

    如今仅凭陈、甘二人手下的这点直属兵力讨伐郅支,显然不自量力。

    为今之计,只有挥西汉在西域地区的制度优势——调集屯田戌防兵力,方能一击成功,但必须得到顶头上司甘延寿的同意。

    于是,陈汤这位刚刚任职西域都护副校尉的年轻人,对甘延寿进言建议如下:

    “郅支单于凶悍好战,勾结康居,不断侵略邻国,目的在于并吞乌孙、大宛。

    一旦把这两国征服,几年内西域所有王国都会受到威胁。

    长久姑息,郅支‘必为西域患’。

    趁其现在没有坚城强弓,无法固守,不如我们动边境的屯田士兵,加上西域各国人马,一举起进攻,直指其城下,郅支势必无处可逃,你我将于一朝之间成就千载功业。”

    短短一番话,利害得失、战略战术一清二楚,无怪乎史书称陈汤“沉勇有大虑,多策谋,喜奇功”。

    对此,甘延寿“亦以为然”。

    但作为一名关西行伍老兵,他知道自己仅是朝廷放在西域的一线官员,没有对外决定作战的权力,这必须奏请朝廷才能再定。

    而陈汤认为战机万变,不容错过,且中央官吏远离一线,敌情不明,其公议“事必不从”,必须果断行事,先斩后奏。

    奈何甘延寿不敢作主,“犹豫不听”。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