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退亲?没问题-《南宋不靠谱》
第(1/3)页
俗话说:一日不读书无人看得出,一周不读书说话会变粗,一月不读书智商输给猪。笔 趣 Ω『 阁Ww W.『biqUwU.Cc
孟九成的初步想法还是从书本上汲取力量,毕竟在后世好歹也是大学毕业,干着清闲的工作,却也没少上网看书,五花八门的涉猎极广。
现在呢,继承了本尊的记忆,虽是败家子,可也在宋朝接受过七八年的教育,算是有文化底子的读书人,走科举当官儿的道路看起来还是比较合理的。
再者,通过金孝的转述和知县相公的态度,孟九成觉得若改他业,恐怕会令父母官失望,万一有个马高蹬短的,想找个能罩着的人也不可得。人脉嘛,这也是孟九成从后世带来的思维。
别看只是个知县,俗话说的七品芝麻官,但宋朝的县令和知县并不是一个概念。为了加强对地方政权的控制,从乾德元年开始,由皇帝直接委派京官带本官去掌管一县之政,即所谓知县事。
通俗一点地讲,知县一般都是上面下放来镀金或者贬放的大人物,前面一般还有个决定他品级的头衔比如(大理寺评事知某县事)。这样的知县至少是二甲进士,根红苗正的出身,没准什么时候便调回中央或晋升官职,前途远大。
虽然现在的宝兴知县贾涉,是历经几番波折,且是荫补得官,并不是一般由科举入仕的官员可比。但时势造英雄,蒙古南侵,金朝衰落,山东淮海地区的局势如波涛汹涌,擅于观察、掌握时势的贾涉终得以一展才华,开创新事业的契机,在历史上写下浓重一笔。
将来兴许会挺着胸脯对别人炫耀:“咱上面有人!”孟九成就是这样想的,不管日后能不能用上,先留个好印象,别得罪了。
有虑于此,孟九成便翻看起刚买来的《尚书》、《四书集注》和《梦溪笔谈》。其时,史弥远擅权,为了政治需要,大肆提高理学的地位,科举试题也开始围绕理学而出,孟九成自然要进行针对性复习。
怪我咯?只是看了半晌,孟九成便觉得不耐起来,把书扔到一旁。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