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 二四零 山寨?还是发明?-《穿越后周》


    第(2/3)页

    他们又找到苍穹镖局的秦氏兄弟,镖师里有个平日里喜欢敲敲打打修修补补的小炉匠,他的描述比商号小伙计仔细多了。他不仅仅描述出来,还在地上画出大概形状,并且抽空就来到磨坊一起dIy。

    周家兄弟按照描述,先是把小段圆木两端用固定的钉子顶紧并手动旋转,然后用凿刀充当车刀去削。因效果不佳就钉一架子,把原木一端钉上拐把用手摇,结果令他们吃惊,随意“削”出来的圆木段跟不规则花瓶似的,而且不需要二次打磨就光滑无比,比手工挫、打磨出来要规整的多。

    他们按照镖局小伙计的叙述先手工转动、又改借助畜力,听说西域匠师有风车做动力源时便制作风车,但传动麻烦不说,转还不均匀。直到后来买下这间小水磨坊。

    而且他们还根据小伙计的描述,用硬木制作出了齿轮、蜗轮、蜗杆等传动装置,尽管是硬木,但强度还是有限,使用没多大功夫便脱齿、断裂。

    后来老三老四先后用铅、铜浇铸出几套齿轮,经过反复打磨修整才勉强使用至今。但也仅仅是用于演示、实验,并无多大的实际用途。

    用于实用的只有风车上传动的蜗轮蜗杆,而且还仅仅是间歇性使用——他们没有加装、或者说不知道加装随风调整方向的调节翼,而是把风车固定在架子上,风向稍有改变风车便无法工作。而且转无法调节,随风时快时慢;蜗轮蜗杆上的齿轮齿及蜗杆螺纹也极易损坏,包括他们后来用铅、铜浇铸打磨的蜗轮蜗杆。所以虽说架起了风车,却几乎没什么实际用处。

    王东林给周家兄弟讲解了风车随风工作的原理,并在地上给他们画了示意图,聪明的周家兄弟马上便明白了其中的工作原理,特别是加装的铁质飞轮,其惯性力对匀起到很大作用。

    王东林、李林他们看到周家兄弟用作动力源的水轮,传动用的是牛羊皮筋制作的皮带,没有离合装置,启动、停止靠的是先提起水槽,使水流不再冲向水轮;然后手工套上、松开皮带,危险性很大。

    周家兄弟说他们也曾车削过铁棍,但打造的刀具虽说经过淬火还是很容易损坏,不是被打豁口便是很快就钝,想加工一个铁质或铜质器物需要换很多次刀具,而且有几次因车件或车刀崩裂而受伤,好在转低力度小才没造成严重伤害。

    周家兄弟山寨比较成功的东西就属木工锯和钻了,他们根据描述打造了圆形锯片,淬火加钢后还可以使用。因为没有紧固螺栓,他们把锯片中心做成方形孔固定在工作台下边的铁轴上由水轮带动,基本上可以锯开两三公分的木板。

    另一个就是用钻凿卯。传统的手工凿卯费工费时,就像凳子四腿八撑二十套卯榫好木匠每天也只能做两个。虽说他们还不知道制作螺旋形钻头,但他们根据描述把钻头侧面也开刃,钻孔口横向移动也能开出条形孔。尽管他们还不会制作木工刨床,但水力锯和钻就让他们功效提高好几倍,试验中一天竟然也能做出七八个凳子。

    ……

    王东林、林岩他们在救援的路上得知船队没有危险后就多次探讨过周家兄弟的事。他们认为周家兄弟这种钻研精神值得扬推广。

    他们这种做法不能算简单的山寨,毕竟他们连实物都没看到过,仅仅靠描述便摸索着制作出来。也应该属于明范畴,小伙计的描述仅仅起到了点拨、激灵感的作用。如果他们看到咱们机械厂的那些设备、再学习一些理论知识,肯定能激出更多的灵感、会有更多的“明创造”。

    毕竟几千年的“文明”给后人几乎没有留下有用的东西,那个世界里日常生活的所有用品、电器几乎都是西方明的,就连计时用的大钟技术都是舶来品,几千年的计时靠的都是火绳、火香,最高级的计时技术也仅仅是沙漏,而且还受湿度影响造成误差,虽说每天都用太阳校正误差也很大。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