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一九八 艰难的决定(一)-《穿越后周》


    第(1/3)页

    “西平王李彝殷未必遵召前去……那年先帝围攻晋阳(太原)时曾下诏命定难所部前去,李彝殷阳奉阴违、行动缓慢,以大军渡河困难为名,故意拖延时间。Ω笔  Δ趣阁WwW.biqUwU.Cc时北汉各州县均已投降,仅剩晋阳刘崇在负隅顽抗,后先帝因雨撤离晋阳他们还未进入汉境,所取州县尽失。”

    “无所谓,只要他知道我们拿下北汉即可,等战事结束他会听话的。”

    “可是魏王现在大名,过来恐怕……”

    林岩当然不能说自己作弊看过史书,他“掐指一算”:

    你以为各节镇都是聋子瞎子?他们哪个在京城及周边没有耳目?你以为他们养的鸽子都是用来观赏或吃乳鸽的?你以为回城的八万将士都是赵匡胤的铁杆?他们肯定都或多或少得知兵变的消息了!初三夜间就有人逃到大名府急报符彦卿,说大军在陈桥密议起事,京城可能有变。魏王让次子符昭信暂掌天雄军,自己只带了十几个亲兵加急赶来京城,大概已经快到了,待会儿派人带着圣旨去城北七里寨接应就是了。

    在禁军服役的符昭序(符彦卿长子)就在陈桥。赵匡胤不可能把他留在京城,也不能让他跟着慕容延钊北上,万一他说服或者策反慕容延钊那可是五万大军。所以他只能把符昭序带在身边,虽说有亲信密切监视,但

    史传符彦卿得知陈桥兵变赶往京城,初五傍晚赶到七里寨时得知赵匡胤已经登基。他知道各节镇根本不愿参与到帝王之争里去,大多都在隔河观望,几十年的经验教训就是只有跟着赢家才是“忠臣”,一不留神站错队就成了叛军,连带家人都要跟着遭殃。柴荣是女婿,赵匡义也是。他只能寄希望于赵匡义念及亲情放过……按律地方节度使无辜不得进京,他只能黯然返回。

    韩通郁闷那些法师为什么一直说太原而不说晋阳,他原本也想随军出战,看看这些法师用什么方法快拿下晋阳城。只是危机刚过军心不稳,城中必须有人坐镇,现在得知魏王符彦卿就要来京不禁蠢蠢欲动,但林岩拒绝了他。

    范质、魏仁浦等人还是对潘美北上存有戒心。将门出身的慕容延钊是凭战功升任副都点检的,平时也不屑于赵匡胤的小集团,但此时他身陷“叛军”的尴尬,会不会被潘美说服、策反杀个回马枪?虽说有慕容德钧同行,可论心计他哪是潘美的对手?张永德的三万殿前军能抵挡慕容延钊?

    “有圣旨在,慕容将军是北上御敌,不是叛军。”

    林岩说赵匡胤派慕容延钊先行北上只是怕他在京城给自己添乱。他北上后有韩令坤、张令铎牵制,又远离京城,等他现虚假军情后一切既成事实,基本上也就算是生米做成熟饭了,这几十年改朝换代不都是这样吗?仅凭慕容延钊根本不可能翻盘,而且赵匡胤也知道他绝对不会跟辽、汉结盟。

    王著拿着前日林岩给的几张“天书下册”与范质、魏仁浦等研讨许久,叫来曹传贵问“乔6二卒长”情况,曹传贵如实回答说按照法师命令,在早朝混乱时分把他们一行人等全部“调往”法师的住宅,现他们依前职守候在南门【可能是皇宫南门,《随隐漫録卷二》记载:“太〇祖(赵匡胤)自陈桥驿拥兵入觐长入祗候班乔6二卒长率众拒于南门乃入自北解衣折箭誓不杀咸义不臣自缢太〇祖亲至直舍叹曰忠义孩儿赐庙曰忠义易班曰孩儿”。说赵匡胤进宫时被乔6二卒长拒于南门,他们绕北门进宫后“解衣折箭”誓不杀他们,但这些人还是义无反顾的自缢殉周,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责任、什么是忠诚“咸义不臣(宋)”。还有些许良知、些许愧疚的赵匡胤为之动容,叹曰“忠义孩儿”赐庙曰“忠义”易“班”曰“孩儿”】【“赐忠义庙”?改成“孩儿班”?原文无标点理解费劲,断句、理解有误之处敬请谅解。】

    原谅他们自缢而不是拼命,“卒长”手下能有多少人?明知拼命、抵抗无济于事,而且还可能会被定为“叛军”会连累家人,只能一死了之以表忠心。可悲可叹……

    范质更觉无地自容。此后更加自律,自身廉洁从不受四方馈送,自己前后所得奉禄、赏赐也多送给孤遗。连赵光义都称赞他:“宰辅中能循规矩、慎名器、持廉节,无出质右者,但欠世宗一死,为可惜尔。”此乃后话不提。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