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空军出击-《万世血仇》
第(1/3)页
原来,白书杰推敲(肯定不能叫研究,最多就是山寨)机载(舰载)雷达,碰到了两个最大的问题:第一,就是采用什么天线、什么形式的扫描模式和分析模式;第二,需要探测多大距离。
对于第一个问题,目前能够选择的天线扫描方式,就只能是机械扫描,也就是天线不断旋转。
白书杰想尽了办法,最后决定使用“八木天线”,用小鬼子明的东西打击小鬼子还是比较靠谱。
要想36o度扫描,就白书杰现在的这种“马路加工厂”,生产出来的东西并不怎么靠谱。要想分辨接受的信号究竟是个什么东西,一部天线还不行。
最后,白书杰决定使用两部天线,能够重复扫描相同的区域,增加“识别准确率”。
最糟糕的是,这个时候的飞机都是螺旋桨作动力,也就是说不能安装在机头上,只能放在后面的机舱里。这样一来,两部天线的安装就出了问题。
在飞机上方架设两部天线,不可能就这么裸.露在外,必须要有个罩子才行。这个罩子的要求就更严格了,绝对不能使用“吸波材料”,不然的话就不是天线罩,而是屏蔽网!
其次,天线罩还必须有一定的强度,如果飞机一加就被吹跑了,或者吹变形了,那也彻底完蛋。
好不容易通过塑料厂的老师傅们,琢磨出来一种强度足够,厚度较薄,质地比较均匀的塑料罩,解决了天线的问题,结果更大的麻烦又出来了。
这就是第二个难题:射机和接收机的体积,产生了扫描距离的问题。
现在这个时代别说晶体管了,就连得到电子管都很困难。白书杰把已经确定准备拆毁的一百多条渔船、货轮,全部翻了一遍,一些老式的通信电台都被拆开了,好不容易收集到了足够三部设备的电子管。
但是,电子管的毛病就是体积大,制作出来的射机和接收机体积都很庞大。
白书杰带领他的秘密团队,制作的第一部试验雷达,射机和接收机的重量过了8o公斤,而且体积尺寸是宽3米、长5米、高1.5米的庞然大物。
虽然探测距离在这个时代绝对领先,达到了12o公里。但是这么两个大家伙,平时放在地面上使用还无所谓,搬到船上和军舰上暂时也无所谓,但是要弄到飞机上可就麻烦了!
经过一番推敲,白书杰认为这个年代的雷达扫描距离不需要太远,能够搞清楚半径4o——8o公里就可以了。
这个时代的飞机,最大度也不到7oo公里/小时。比较先进的战斗机也就68o公里/小时左右。
如果雷达能够现4o公里以外的飞机,飞行员那就有4——5分钟左右的反应时间。要么选择逃跑,要么选择抢占有利高度伏击敌机。
降低扫描灵敏度,射机和接收机就可以相应减小体积。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