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军官补习班-《抗日之特工组》


    第(2/3)页

    “游击战看上去不起眼,可它可以积小胜成大胜,还能拖住日军主力的进攻,甚至改变日军对华的战略,别看日军现在气势汹汹,大有灭亡中国的架势,其实他们自己也虚,他们也害怕,一旦全中国人群起抗争,他们就会陷入全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到时候,他就是想脱身都难了。”

    “师坐,我有些明白了。”朱平道,“我就是怕公开讲,上面会有人对你有看法,毕竟游击战是那边的提法,您如此推崇的话,恐怕会惹来非议?”

    “没事儿,我身正不怕影子斜,别人爱说什么是什么。”张成不在意,他就是站在一个纯军事的角度也阐述自己的观点,至于对“游击战”过高的评价,那就让事实来说话。

    既然要抗战,那就少不了敌后游击战,还有光靠我们特战队在敌后破坏鬼子的后防,毕竟人数限制。

    老蒋现在是用人之际,他不会把自己怎样的。

    部队多了,军官不够用,机构也会臃肿,战斗力就会下降。

    张成的观念比较前,现代战争已经不是人多欺负人少,日军一个大队就敢追着中**队一个师打,这足以说明。

    看到张成出现在了门口,罗世义便立刻起身:“全体起立!”

    赵斌等一百名军官便齐刷刷的起立,立正,向张成敬礼。

    张成大步走进教室站到讲台前,又回了军礼,罗世义便又喊了声坐下。

    待学生坐下,张成转身在黑板上刷刷刷写下了“大兵团正面作战”这六个字,然后回头对学生说道:“今天我给你们讲讲大兵团正面作战。”

    “所谓大兵团正面作战,指的就是敌我双方两个大的战略集群,在一定宽度的战线进行正面较量的过程,比如世界大战期间欧洲的东线战场以及西线战场,都是大兵团正面作战,其最大的特点是敌我双方投入的兵力规模极其庞大,战斗过程极其惨烈,消耗、伤亡极大,但是战果却往往不大。”

    张成话音刚落,赵斌便立刻站起身,说道:“报告长官!”

    张成道:“讲!”

    赵斌道:“淞沪会战算不算大兵团正面作战?”

    “勉强算。”张成点头道,“淞沪会战打到第三阶段,我方投入兵力过七十个师将近五十万兵力,分为左中右三个集团军群,日军投入兵力九个师团另两个支队,总兵力过三十万人,分为华中派谴军及第十一军两个集团军,可以算是大兵团正面作战。”

    赵斌道:“长官,有一种观点认为,淞沪会战第三个阶段,如果中**队不在淞沪沿海地带与日军纠缠,而是大踏步的后撤至吴福、嘉乍国防线,就能有效规避日军优势舰炮及舰载航空兵的火力,淞沪会战的结果或许就会是另一种结果。”

    “说的好!”张成向着赵斌投去一记赞赏的眼神,又说道,“不过,你刚才所做的假设却又涉及到了另一种最前沿的军事理论,那就是由苏联元帅图哈切夫斯基刚创立的大兵团大纵深作战理论。”

    接着刚才的话说道:“大兵团大纵深作战理论是跟大兵团正面作战理论相对立的一种理论,这两种理论的主张是截然不同的,一种主张正面决战,以尽可能的在正面战线上打垮敌人,一种则主张在广阔的战场上进行机动作战,以尽可能的消耗敌人,疲惫敌人,最终围歼敌人。”

    “世界大战的结果表明,大兵团正面作战的效果难尽如人意,无论是协约国集团,还是同盟国集群,都无法从正面战线打垮敌人,但是大兵团大纵深作战是否就一定比大兵团正面作战效果好,暂时却还没有得到实战验证,但是我坚信,大兵团大纵深作战理论一定会在未来战争当中大放异彩,我非常坚信这一点。”

    张成这话当然不是瞎说,因为一年之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就会全面爆,德军、苏军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践行了大兵团大纵深作战理论,并且都取得辉煌的战果,德军凭借由大兵团大纵深理论演化而来的闪击战险些统一了欧洲,而苏联红军则凭借大兵团大纵深作战理论打败了不可一世的纳粹德国。

    然后再过十年,在中国的解放战争中将会出现一位战争奇才,站在德军和苏联红军的肩膀上将大兵团大纵深作战理论演绎到极致,在广阔的淮海大地上,以六十万装备低劣的解放军却围歼了八十万清一色美械装备的**将士!

    直到半个世纪之后,这一战例都还是西方各**事学院中的经典案例,每每都会被教官们拿出来进行深入剖析。

    这位战争奇才就是栗裕大将,栗裕对大兵团大纵深作战理论的最大贡献,那就是创造性的赋予了穿插集群另外一种定义,在栗裕之前,穿插集群只能由坦克集团或者摩托化步兵集群来担当,但是,栗裕却证明了,步兵也一样可以担当穿插集群!

    栗裕的贡献,降低了大兵团大纵深作战的门槛,更赋予了大兵团大纵深作战理论更加广阔的前景。

    正是凭借栗裕的大兵团大纵深作战实践,在三年后的朝鲜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每每以一个军、一个师甚至一个团疯狂向前穿插,以美军为的联合国的军队往往兵败如山倒,成建制被围歼,尤其是南朝鲜军,经常整师整师被围歼。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