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 路漫漫-《大清香妃》


    第(2/3)页

    吴书来笑:“太太不知道,这镇子就这么大,方圆几十里那家人的手艺好。也就是初来乍到的不知道,根本犯不上租个门面下来。等有了伙计,自然就有人找上门去。再说百姓一年到头谁不是盼着自己家地里有个好守收成,就算是有点手艺也不忍心将庄稼都舍了。”

    这么一说,倒是让吴书来想起小时候的事情来。

    开始一家人过得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家里也分到几亩良田支撑。可惜是天宫不开眼,不是涝就是干旱,一年多下来吃不上饭的人就多了,总不能守着空院子饿死,所以才有了乞讨着这进京混口饭吃。

    现在再想想,当年一路上何等的惨烈,自己想想也就罢了。这些就没有必要跟主子们念叨了,做了这么多年的大太监,对乾隆爷还是有点了解的。

    当然也没哪个皇帝,高兴看到自己王朝有民不聊生的时候。所以该说的话说说,不该说也是不能说的就算是想起来也一并跟着口水吞了。

    扥又详细的问了两句,伊帕尔罕才知道在这个时候耕牛还是比较稀缺的,所以即使是有限的土地也会占用消耗掉大量的人力物力。

    完全是浪费啊,伊帕尔罕前世时候米国的庄园和农场主,在结束了奴隶的使用之后,各个庄园完全可以依赖新式的工具车辆作业。

    难怪有个伟人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大清朝这男耕女织的是状态完全能想象的到,要付出大量的人力。可没有办法,还是要吃饭的,再加上商贾低贱,在官场上就算是出身农家子也能比照一般的商贾孩子多一丝清高之气。

    容嫔没有办法理解为什么会有人穷的如此坦荡荡、穷的有志气。

    “老爷,为什么商人位卑,他们的手里的银子也是辛苦积攒起来的。更何况比起将大部分的人都困在土地上,不应该是各司其职更好。”

    “比如这十个人分耕三亩良田,人人都拮据。为什么不能让一个人出来专心的养牛,若是今年养得,耕牛越来越多就用不着那么多人耕种劳作了不是吗?”

    乾隆爷并没有将爱妃的询问放在心上,哈哈一笑:“你这是还在执拗与那天说的‘银子论’?”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