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可是梁丘据已经时日不多,艾孔吧,作画拍马屁还行,其他的差梁丘据十万八千里。 难道自己的局面真的困窘成这样了吗? 吕荼叹了口气,看着青青池塘里荷花,张孟谈和东门无泽在后面站着面面相觑,不明所以。 梁丘据死了,在一个秋风萧瑟的秋天。 齐景公想厚葬梁丘据,晏婴制止住了。 那一天下葬的时候,吕荼亲自为梁丘据抬棺,在一处好风水之地,把他送进了土中。 临淄的士人那一日都目睹了,声势浩大的抬棺队伍。 不少人感慨,自己若死后,能得到这样的待遇,那一辈子也就值了。 梁丘据的嫡子根据葬礼传统本欲杀些自家奴隶殉葬,吕荼制止了,奴隶也是人,而人的生命意义不在于殉葬。 他让人仿照奴隶的模样烧了些陶俑并在他的墓葬中埋了很多青铜和石碑铭文。 梁丘据的嫡子知道父亲最是疼爱公子荼,于是也听从了吕荼的建议,就这样用四轮拉货马车拉着的威武陶俑和碑文陶罐等的陪葬品声势荡荡的一起和梁丘据埋在了一起。 吕荼和孔丘一样提倡厚葬,但又有所区别,孔丘提倡的是按身份和能力厚葬,而吕荼提倡的是不用直接财富的厚葬。 因为吕荼后世是位赤子之心的盗墓者,他深知若是没有那一帮孜孜不倦的厚葬追随者,中华的文明灿烂将会大打折扣。 就好比没有秦始皇兵马俑,谁知道当时秦国的强悍呢? 就好比没有三星堆,说知道西南曾经活跃着一个不像普通人类的文明存在呢? 但他的厚葬,不是那像用金银堆砌的汉海昏侯豪华葬墓似得,他推崇的是用铭文和陶俑墓葬。 陶俑是为了弥补殉葬制度的传统,而铭文则是为了后世子孙们。 若是将来他们有一天考古出此墓,他们会现,哦,原来,在那个时期,那个地方,曾经有那么一个人,他干过那么一件事。 这就是历史的记载,这就是历史的文明! 吕荼有时想,自己若有一天有大成就了,他一定会让天下有能力的人遵从他的指令,那就是人死后,应该把最爱的经典文献刻成铭文作为自己的陪葬品一起埋于地下。 这样将来就不会出现文化的断层和文明的断层。 就算断了,也会有一天有恢复它的大纲。 想着想着,又想到了后代。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