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长沙会战前后-《中国抗日先锋》


    第(3/3)页

    中华民国二十八年即1939年9月1日,日军第11军司令官冈村宁次指定了作战方针,根据判断修水河方面中**队大概有25个步兵师,日军为了打击中**队继续抗战到底的作战意志,决定在9月中旬以后开始起奇袭攻击,以期在最短的时间内捕捉到第9战区的主力部队,并将其彻底歼灭于湘赣北部平江及修水周围地区,为此日军第11军频繁调动兵力,先后集结了第6师团、第33师团、第1o1师团、第1o6师团和3个独力混成旅团,包括海军、航空兵各一部约1o万兵力,在司令官冈村宁次的指挥下,采取奔袭攻击的作战方针,对湖南省府长沙展开进攻。

    中华民国二十八年即1939年9月13日,日军秘密完成了战前部署,日军第11军的战斗指挥所进驻咸宁,冈村宁次亲自指挥战斗,并于当日正式下达了作战命令。

    主要作战内容是:为了隐蔽部队主攻方向,迷惑和牵制中**队,第1o6师团与9月15日率先动攻击,由奉新以西突破中国守军第1集团军和第19集团军的防御阵地,进入至中**队侧后方地域,歼灭守军于高安西北地区。第33师团由通城向麦市、渣津攻击前进,打击其当地的中**队第27和第3o集团军。主力部队则于9月23日佛晓起全面进攻,其中第6师团由新墙镇以西向汨水南高地正面突进,其左翼奈良支队由杨林街以西向浯口、汨水北岸突进,其右翼上村支队与9月23日佛晓在营田登6,向汨罗江上游平江地区攻击前进,这三支部队相互协同歼灭该地区的中国守军第15集团军,整个战役预计2o-3o天结束,1o月1o日-15日所有进攻部队返回至原住地警戒待命。

    第一次长沙会战**部队战前的准备情况主要是第9战区的所辖范围,主要是湖南及鄂南、江西省一部,战区跨湘、鄂、赣三省边区,东西以赣江、湘江为天然分界线,两翼又各有一个湖作为战略依托,其中东面是潘阳湖,西面则是洞庭湖,恰好成为了整齐对称的战场阵型走向,使得日军大迂回的战术战法无从得以实施,只能逼其从正面强攻,硬碰硬的正面较量。

    在湘、鄂、赣三省的交汇地区更是群山纵横,地形非常的复杂,这对于防守一方的**部队十分的有利,而对于处在进攻方的日军来说却是一场噩梦,长沙以北的湘北地区大多数也是山岳地带,湘北不仅仅多山,而且也多水,以粤汉铁路为分界线由北向南画一条直线,其左侧有洞庭湖及澧水、沅水、湘江三大河流,右侧有新墙河、汨罗江、捞刀河、浏阳河,从而形成天然的防线。这样一种多山、多水的地形对部队行动会产生较大影响,尤其不利于日军的机械化部队行动。

    第9战区代理司令长官薛岳认为,只要利用好这些良好的地理条件,再加上正确的战略战术指挥,完全有可能打退日军的全面进攻,化被动为主动。

    所以第9战区拟定予以进攻日军以严重打击而开第二期抗战的胜利先河,决定诱敌深入长沙以北地区,将敌军主力包围并加以歼灭之。

    赣北、鄂南方面应全力击破敌军的策应作战企图,以保障主力部队方面展开包围战术的顺利实施,整个战略部署的核心总结为八个字:后退决战,争取外翼。

    随着大战的日期临近,第9战区代理司令长官薛岳开始调兵遣将部署兵力准备迎敌,当时第9战区总共有21个军又3个挺进纵队,共计52个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额外调拨配属了4个军又1个师的兵力支援薛岳的第9战区,分别是第4军、第5军、第99军及新编第6军,又1个师是第11师,战区部队最后总计25个军,63个师,总兵力5o万人。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