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四章 青州变化-《大明逆贼》
第(2/3)页
刘铮再次点了点头,周村啊,那可是我大清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乾隆皇帝陛下,御赐‘天地第一村’的周村啊。
在这个时候,不得不说周村太富,毕竟是旱码头,丝绸之路起源地之一,周村的丝绸虽然比江南的丝绸稍微逊色那么一点,可毕竟也是丝绸大家。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周村就出现了大批的织户,到了唐朝时展到了鼎盛,到了明清时期虽稍有衰败,可毕竟本身的实力在那摆着,不然怎么会被我大清谥号那么字的皇帝陛下御赐了天下第一村?
刘铮一下子抛出去了多大的订单?十万件单衣、十万件棉衣,统共二十万件,这么大的订单别说周村的布商疯了似的来抢,就是江南的人来抢都不奇怪,毕竟这牵扯到的银钱、物资、人太过太过庞大。
如今刘铮的五万大军里只有最初的那五千多人穿的是统一的军装,剩余的还都是非常非常简单的灰色粗布缝制的衣服,除了颜色统一之外,可以说样式千奇百怪。
没办法,当初为了能让这些人穿上统一的军装,刘铮想破了脑袋都没想出办法,最后还是左元峰随口说了一句,让他们自己做不就完了吗,何必费这事儿,于是刘铮眼睛一亮脑袋一拍,就决定布料,自己回家去找你婆娘也好,找你老娘也好,总之来报道的时候必须给我穿上这布料做的衣裳。
刘铮后来把订单丢出来的时候,也没多想,就是想让本地的织户们恢复恢复下元气,同时上一笔小财,好为将来市场繁荣打好铺垫,没想到,这么一搞居然搞出‘大事儿’来了,把资本大鳄勾了过来。
正当刘铮出神的想着周村布商的时候,又听能飞羽感慨的道:“当初主公给我说,当形成经济圈才能盘活一地儿经济的时候,我还不懂,现在我懂了,咱们青州北边乐安、博兴、高苑的土地并肥沃,种粮食收成不好,种棉花却收成相当好!”
“咱们抛出一份订单,这棉花的价格就开始蹭蹭的往上涨,周村的人拼了命的到北边那些农户手中收棉花,北边的农户卖出棉花后,手上了余钱了!”
“一些平时想买不能买的如今都能买,于是大量的百姓开始到县城中购买一些东西,比如耕地用的犁、黄牛,比如一些家具,而北边的县城又因为才被咱们收复,没有多少做买卖的,咱们青州一些聪明的家伙就开始把咱们这边的一些商品运到北边几个县中卖!”
“货物卖的快,卖的好,这些人就开始催促咱们这边的作坊加大生产,订的货多了,可生产度跟不上了,怎么办,雇人,招工潮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脱离土地,也就是主公您说的脱产,越来越的百姓脱产,又导致了土地开始大量的向外租赁,租赁的价格越来越低,百姓们开始受益了,又加上主公的免税政策,来年只要不是大灾荒,必然是大丰收,这下子耕地的百姓就愿意花钱了!”
“百姓开始往外掏钱,市场的需求再次加大,作坊扩大的非常快,仅仅这一个月,很多小作坊已经展到了数十人的规模。”
“主公的酒坊在向着周围的县城扩散,周村的布商的布开始大量流入,铁匠的农具进入市场,木匠家具进入市场,银钱和货物都在大量的流通,想不繁荣都不可能!”
“对了主公,你不晓得,一些外地人来见过了咱们的红砖瓦房后,好多人买了咱们这里的红砖和红瓦回去建房子,当真是……”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