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五章 青史-《九州河山皆华夏》
第(2/3)页
后来庞岳出任了湖广镇总兵兼湖广都指挥使,念着当初在吉安、赣州并肩作战的情分,便邀请胡一清和赵印选率部到了宝庆卫落脚,滇营日常所需的大部分粮草也由湖广都司提供。而滇营则也按照庞岳的托付,负责保护宝庆卫一带的卫所军田。两者算是互帮互助、互利共赢的关系。
再加上庞岳对抗清的将领和军队一向慷慨大方,而胡、赵二人也都是知恩图报的,所以双方相处得十分不错。一得到说孔有德、耿仲明南下的消息,胡一清和赵印选便立刻按照庞岳之前的托付,点齐所有兵马,做好了前往行都护驾的准备。
时值天色将近傍晚,考虑到将士们赶路也都累了,堵胤锡在和马进忠、胡一清等人商量了之后,决定暂时在附近扎营休息一晚,等明日再继续赶路。
不久,胡一清和赵印选的滇营兵马开了过来,与马进忠部合营。堵胤锡也正好去查看了一下滇营的情况。
滇营的情况和马进忠部差不多,将士们的精神状态都很不错,没有出现面有菜色的情况。战马的数量虽少,但状态也很不错。看起来,平日在粮草上还是有保障的。
只是兵甲器械方面就有所欠缺。全营将士除了军官和什长们身上的盔甲看起来比较新之外,普通士卒的穿戴大都很寒酸,不少人连棉甲罩甲都没有,就穿着一身满是补丁、看不清本色的战袄。至于兵器,刀、矛、弓等冷兵器看上去倒是配齐了,鸟铳、抬枪等火器则寥寥无几,仅有的三门土炮恐怕连给自己壮胆都不够。
在营中巡视了一遍,堵胤锡发现滇营的人数上有些不对。当初他们奉诏从云南出征,定额也不过三千多名。后来四处游荡,很长一段时间连饭都吃不饱,怎么队伍人数反而还增加一些?
当堵胤锡提出自己的疑问之后,胡一清解释道:“好叫堵公得知,这里面有几百人原来不是末将的部下,而是宝庆府一带的民壮义勇。我们驻扎宝庆的这一两年里,也帮着附近的乡亲做了不少好事,交下了不少朋友。这次听说我们要去入卫行都,不少乡间的豪杰闻讯就组织乡邻加入进来了。末将也不好拒绝,只要带着他们一起上路了。”
说完,怕堵胤锡误会,胡一清赶紧又解释道:“堵公千万别误会,这些人可不是末将强抓进来的,在庞帅的地界上末将可不敢放肆。堵公要是不信,从中随便去找些人问问便知。若是堵公觉得他们会误事,末将明日一早就让他们回去。”
“罢了,也难得他们的满腔热血。到时候尽量别派他们上阵厮杀,让他们帮着干点扎营、搬运粮草的事情就好。”堵胤锡道,“难为你们处境如此艰难却依旧心存报国之志。”
胡一清笑道:“堵公可别看我们显得寒酸,但要论杀敌的勇气也是不让他人的。庞帅有句话说得好,官做到咱们这个份上,将来在青史上肯定会留下名字。千百年后,后世之人在翻阅史书时会如何评价咱们,完全在于咱们当下的表现。忠即是忠,奸即是奸,这是任何人都抹煞不了的。别看吴三桂、孔有德那些玩意儿现在很风光,但就是过上一千年,也免不了后世之人指着他们骂一句汉奸。这话很对我的胃口!是啊,如果咱是一个没人搭理的山野村夫,干点混账事也就干了,没人会知道咱,会在意咱。但青史留名这种事,谁敢拿来开玩笑?要是贪图一时的舒坦,做了不该做的事,以后这千百年的骂名如何能让咱们在地底下安生?而如果咱现在行忠义之事,就算没干赢鞑子,死之前也就疼那么几下,留下的却是绵延流长的忠义之名。千百年后的人们偶尔在史书上翻到了,也都指着叫一声大明忠臣胡一清,呵呵,咱老胡在地底下听着也舒坦啊!”
同样的忠奸之辨,在胡一清这粗人的嘴里用简单的话说出来,让堵胤锡听了却有着更深的感触。他正了正衣冠,郑重地向胡一清躬身作揖:“胡将军高义,请受堵某一礼。”
............
就在马进忠和胡一清两部开始扎营的时候,长沙城外,潮水般的清军也正从城下归营。连绵的军阵中,中军位置,绣着“孔”、“耿”等字的认旗赫然在列。
这是孔有德和耿仲明抵达长沙城下的第一天,首次试探性的进攻便使用了红夷大炮,震天动地的声势令城内守军心惊肉跳。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