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四章 谋议-《九州河山皆华夏》


    第(2/3)页

    陈邦彦犹豫了一下,还是说了出来:“早在年初,当虏贼李成栋率清虏主力攻入广西,广东境内清虏防务空虚之时,我便与集生(陈子壮表字)兄开始谋划与城中内应取得联系、里应外合夺取城门。城内有原广州卫指挥使杨可观、指挥同知杨景晔等,当初清虏攻陷广州之时,他们均率各自的部众与敌战至最后,直至陷入绝境的情形下才被迫降虏,但降虏之后却不被佟养甲所信任,反而被剥夺大部分兵权,心中必有怨恨。因此,当我于二月份率军抵达广州城外之时,曾暗中派人给杨可观、杨景晔二人送去一封信,希望他们能举兵反正,与我义师里应外合,夺取广州。杨可观等虽然被剥夺大部分兵权,却曾是世袭武官,在广州可谓根深蒂固,城中驻防的清虏绿营有不少都是他们的旧部。若是他们愿意配合,我方攻进广州便会容易得多。只不过,那一次杨可观等并未立即给我答复,收下了信之后便将信使客客气气地送出城外,也未留下什么口信让信使带回。之后,由于李虏率军回师广东,我方义师又攻城不利,只得先行撤走,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庞岳沉思片刻,道:“杨可观既然能收下大人的信,又将信使送回,那就说明他并非有意拒绝大人的建议。若真是有意拒绝,怎会不杀了信使向佟虏报告,以表忠心?或许,杨可观等心中依然存在顾虑,他们见我方义师一时难以攻进城去,而李虏又率军朝广州火赶回,便没有把握去冒这个险。”

    “陈某也是这么想的,”陈邦彦道,“但此次的形势又有所不同,面对我朝大军压境、而城中李虏所部又是元气大伤的情形,杨可观等人未必不会生出反正的念头。”

    “如此当然是再好不过,到时候就得劳烦陈大人派人前去联络了,”庞岳笑道,“我是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办起这种事情来可不如陈大人顺手。”

    陈邦彦也是爽朗地笑了几声,道:“此乃为国效力,陈某也无时无刻不在盼望着广州乃至两广光复,又岂有劳烦一说?”

    说完,陈邦彦又想到了什么,顿了顿继续道:“另外,集生兄和玄子(张家玉表字)老弟也在日夜盼望着收复广州的那一日。尤其是集生兄,他所组织的义师就驻扎在广州府南海县九江村,离广州最近,之前也曾多次想过要夺取该城。说不定,等他得知李虏所部在清远损失惨重的消息之后,又会立刻动了攻取广州的心思。”

    “对了,陈大人所说的集生先生可是万历四十七年探花、崇祯朝礼部侍郎陈子壮大人?”

    “正是。”

    这时,庞岳不由得又想起了在原来的历史上,陈子壮会同陈邦彦一起谋取广州一事。那一次行动主要由陈子壮负责,他先与城中的原明将杨可观、杨景晔取得联系,后来又指示“花山盗”三千人伪降佟养甲,使他们从兵力匮乏的佟养甲那里获得了驻守广州东门的资格,并与他们约定在某日晚上以三声鼓响为号,里应外合一同攻克广州。本来,这个计划制定得还算周密,不料,陈子壮率义师提前两天到达,张贴榜文的家仆被清军擒获,以至消息走漏,行动彻底失败。三千余“花山盗”以及杨可观等原明将全部被杀。

    虽然在原来的历史上,这一事件将生在1647年也就是今年的七月份,但庞岳也不敢肯定陈子壮会不会真如陈邦彦所说的那样,在得知李成东部伤亡惨重的消息之后便提前行动,因此他决定还是先通过陈邦彦给陈子壮提个醒,免得悲剧生。

    “有件事我想劳烦一下陈大人。”

    “定武伯客气了,但说无妨。”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