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林师抵晋-《抗日铁血执法队》
第(2/3)页
在太和岭口,朱德与阎锡山具体商量了两家协同抗战的事。
9月14日,八路军第115师第343旅旅长陈光率部来到太原北面的原平。原平是崞县所属的一个比较大的镇子,同蒲铁路从这里拐向西北,如果去雁门关或繁峙、平型关,从原平下车最为便捷。抗战爆后,第二战区在这里设立了一个军事交通处。早在1936年,原平镇就被称为“原平市”此市并非一级行政建制,而是纯粹的集市,市内有布匹、钱庄、杂货、粮行等83家,是山西省粮油产品六大集散地之一。此时,阳武河和滹沱河静静地从镇子边缘流过去,百里平畴,村郭俨然,东边有石鼓山横卧着的影子,像横卧着的佛,又如沐浴着的美人,一切似乎显得非常平静。
师长****已经提前赶到了原平。他是最早深入山西腹地的八路军高级将领。由于战乱,昔日颇为繁华的原平镇已显出战前的混乱和颓败。第343旅到来后,以营为单位分驻到周围的几个村庄,禁止无关人员进入镇内,只派宣传队来镇上刷写标语。
15日清晨,李天佑第686团的1个营,作为第343旅先头部队,从原平出,徒步前往西北方向的代县。其余的部队等待战区派出的车辆,以便尽快赶往大营。
紧接着,第二战区派来1个汽车团,负责输送第343旅主力和师独立团。大约在16日前后,这些部队在大营集结完毕。
此时,第6集团军总司令部设在大营镇东山底。大营是繁峙县城东面的一个小镇,它位于恒山与五台山之间的滹沱河边,西距繁峙城4o多公里,东距平型关仅15公里。
平型关是晋北的险要关隘,内长城从河北省境内逶迤而来,进入山西后,经镢柄山、牛邦口来到这里,由此经西北面的团城口向西,沿恒山山脊至阳方口,然后再向北延伸至偏关的老营东北侧与外长城相接。出平型关向东北,是一条长约5公里,宽数十米的关沟,关沟两边是起伏的山峦,沟口有个叫小寨的村庄;由小寨再向东约5公里,便是灵丘县境内的东河南镇。由灵丘通往大营的公路,就沿着东河南镇、小寨、关沟,出平型关口后到达大营。
大营镇周围的地形条件,决定了它在军事上的重要地位。第二战区长官部在部署平型关战役时,认为把它作为第6集团军总司令部驻地是再合适不过的。
第6集团军的总司令是杨爱源,但在平型关战役期间,杨爱源却很少来大营,副总司令孙楚作为杨爱源的代理人,实际担负着平型关方面作战指挥的全责。
孙楚生来瘦弱,身材不高,被同僚戏称为“孙猴子”。他办事麻利,从不拖泥带水,在晋军将领中,比较有战术思想。然而,他在实际指挥上,又常常喜欢翻花样,举措恍惚,有“孙神经”的诨号。
2o多年前,孙楚在保定6军军官学校第一期步兵科学习时,与大他4岁的同期同学杨爱源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从此为莫逆之交。他聪明机警,才思敏捷,遇事颇能谋划;杨爱源则老成稳健,善于利用他人所长。在校期间,孙成绩优异,但家境贫寒;杨才智短拙,却手头宽裕。因此,孙在学业上不断地帮助杨,杨则在经济上不时接济孙。任军职后,杨由于是五台人,被阎锡山视为亲信不断擢升,孙是晋南人,沾不上这个光,他只有凭借自己的军事才干,再就是杨的庇荫,虽不能与杨齐头并进,但能够随杨晋升。2o多年来,或杨为团、旅、师、军长,孙为营、团、旅、师长;或杨为主官,孙任副职。每逢遇到重大战事,作战计划基本由孙来拟定,最后由杨来拍板定夺。熟悉他们的人,称他们“孙不离杨,杨不离孙,孙杨合璧,相得益彰”。
在第6集团军总部,****和孙楚的手握在了一起。从外表上看,这两个人都是那么瘦弱,个头也差不多。不同的是,****面孔苍白,略显忧郁;而孙楚脸色红润,显得开朗、从容。当然,****由于比孙楚小近2o岁,他身上的青春气息是孙楚无法比拟的。
根据第二战区的作战部署和八路军总部拟定的行动计划,第343旅和师独立团只在大营停留一夜,便出向灵丘以南地区开进,19日进抵上寨地区休整待命。
部队向前开进后,****仍留在大营与孙楚商讨两军的相互配合问题。2o日,似乎已能够听到前方隆隆的炮声,****呆不住了,乘孙楚的吉普车,率少数随从人员和电台到前线侦察。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