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还好-《我的大秦生活》
第(2/3)页
车上的两人却都静静的安坐着,各自想着自己的心事,这辆金碧辉煌的轺车就如大齐国的国运一般,虽然平稳的行驶着,然而却不知将会驶向何方,前面等待着这辆车的,或许是光明,或许是无尽的黑暗...
赵国与身边的魏、韩一样,都是战国初期立国的新兴诸侯,而且也都同为春秋时代的级大国晋国所分裂而来,但是要祖先算起来,赵国却是和西方的秦国同宗。
赵国的开国之君名叫赵襄子。他从出生起便是历经坎坷,因母是从妾,又是翟人之女,所以,他在诸子中名分最低,处于庶子的地位。在他小时候,甚至连他父亲赵鞅也看不上他。但是,襄子从小就敏而好学,胆识过人,不似诸兄纨绔,久而久之,引起赵氏家臣姑布子卿的注意。子卿素以善相取信于赵鞅。有一天,赵鞅召诸子前来,请子卿看相,子卿趁机举荐了襄子。赵鞅注重对儿子们的教育和培养。他曾将训诫之辞,书于若干竹板上,分授诸子,要求他们认真习读,领悟其要旨。并告诉他们三年之后要逐一考查。然而,在考查时,他的儿子们,甚至连太子伯鲁,也背诵不出,以至连竹板也不知遗失何处。只有襄子对竹板上的训诫背诵如流,而且始终将竹板携藏于身,经常检点自己。于是,赵鞅始信子卿所荐,认为襄子为贤才。及至诸子长大成人,赵鞅又对他们进行更深的考察。有一天,他召见儿子们说:“我将一宝符藏于常山(常山便是现今五岳之一的北岳恒山)之上,你们去寻找吧,先得者有赏。”于是,诸子乘骑前往,寻宝符于常山。然而,他们谁也没有找到宝符,只得空手而归。只有襄子说:“我得到了宝符。”赵鞅闻听便让他将情况道来。襄子说:“凭常山之险攻代,代国即可归赵所有。”赵鞅听罢高兴异常,顿觉只有襄子明白自己的良苦用心,是赵氏大业难得的继承人。遂废掉太子赵伯鲁,破例立襄子为太子。
而赵国立国过程同样颇为艰险,昔年晋国四卿瓜分晋国之地,实力最强的智伯假借晋侯之命,巧以恢复晋国霸业为由,向赵、韩、魏三卿各家索取领地一百里。韩康子、魏桓子明知这是智伯意在削弱别家,但不敢与之争锋,如数交出。而赵襄子却不愿俯任智伯摆布,加之往日与智伯有隙,便非常坚决地回绝智伯使者:“土地是先人的产业,哪能随意送与他人?”智伯见韩、魏两卿拱手献地,而赵襄子竟敢抗命,勃然大怒,加上新仇旧恨的催化,遂自己亲任元帅,挟韩、魏两家出兵攻赵。赵氏之力如何能与与三家对抗,众寡悬殊,独木难支,赵襄子便率军退守晋阳,以地利之险,克敌疲之短,相机再战。
智伯率三家之军兵困晋阳后,襄子凭地险与人和的优势,与敌周旋一年有余。这年夏季智伯借山洪来临,掘晋水汾河之坝,水灌晋阳,城中军民“悬釜而炊,易子而食”,晋阳虽“民无叛意”,但群臣却有动摇之心。就在这关键的时刻,襄子估计到晋阳城愈是危在旦夕,而韩、魏两家将愈无战心。因为赵氏的灭亡虽在睫下,但韩、魏亦知赵氏的灭亡对他们意味着什么。遂命家臣张孟谈趁夜黑风高潜入韩、魏两营,晓之以“唇亡齿寒”的利害,说服他们与赵氏结盟,趁智伯胜骄不备之机,内外夹攻消灭知氏,共分其地。最后,智伯功亏一篑。在襄子的精心策划下,同盟反戈,腹背受敌,落了个身败名裂,祸及九族的下场。连自己的颅骨都沦为别人的酒器。由此,晋国四卿之争,变为三卿鼎足之势,赵氏则在赵襄子的领导下,力挽狂澜,消灭了必欲灭己的知伯,壮大了自家的势力,为后来的三家分晋奠定了基础。
而如今的赵国是由赵肃侯在位,赵肃侯即位不久就任命其弟赵成为相国,封安平君,兄弟二人共主国政。
说起来,在赵襄子时期,晋国四卿中虽然智卿的势力最大,然而若要论战力,却是赵襄子所帅之兵战力最强,每每晋国对外征战,襄子都是领兵做先锋,唯独有一次智伯与赵襄子一同率兵包围郑国京师,智伯让襄子率先领军攻城,襄子则用外交辞令推脱,让智伯出兵,结果招致智伯记恨,也才有了后来的三家分智的晋阳之战。可是到了赵肃侯之父赵成侯时代,赵国却是屡屡被魏国欺凌,而每每奋起反抗,赵军也远远不是魏武卒的对手。
不过赵人血脉中那股自襄子之时起便渗入骨子里的尚武精神却一直没有消退,如今魏国势大,只能暂且隐忍。赵国或许也只是在等待一个时机而已,就像晋阳之战那样,只要等到时机成熟,这领袖三晋的位置或许就要易主了。
赵国,邯郸城。
“娘,孩儿回来了。”一座看上去占地颇宽的宫殿内,赵雍束手侍立在一个跪坐着的美貌妇人的身边,恭敬的说道。
“回来就好,回来就好,我的雍儿总算是回来了。”虽然早已知道自己儿子从山中学成归来的消息,不过如今见到了真人,美貌妇人眸子里仍旧忍不住荡漾出一缕激动之色,微笑着朝赵雍招了招手,轻声道,“雍儿上前来,让娘亲好生看看你。”
赵雍紧抿着嘴,没有开口。只是脚往前移了两步,走到自己的母亲身边站定。那妇人也站了起来,伸手揉揉他的头、摸摸他的额、拍拍他的臂膀,眼里不知何时已是闪烁着泪花:“我的儿瘦了、黑了,但是也高了,壮了,这几年在山里还好么。”
“还…还好。”赵雍也是一声哽咽,深吸了一口气,这才缓缓道,“孩儿在山里一切都很好,师父待我视如己出,不仅教授孩儿学问,对孩儿也是无微不至的关照。”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