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苦尽甘来》(2)-《再见理想》
第(1/3)页
这所谓的家,只是一个不到十六平方米也不到的房间。笔 ΔΩ趣阁WwΩW.』biqUwU.Cc里面除了一张床和一只箱子,外面是一只小桌榻和一只桌子、四只矮凳以及三只可摆衣物的旧箱子外,其他就基本上没什么家具了。这里是一片棚户式的贫民区,左邻右舍绝大多数是来自四面八方干苦力的码头工。因为没有文化,所以这里大多数的人缺乏知识,因为缺少教育,所以这里大多数的人没有教养。
这郑晓华也怪,尽管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偏偏天生长得眉清目秀,唇红齿白,就像个女孩儿似的漂亮。大概因为这个缘故、同时也因为他是田惠姑带过来的原因吧,他时常受到邻居小孩的欺负,轻则骂他是“拖油瓶”,重则出手就打,因此郑晓华平时呆在家里很少出去。为此,他从小就养成了一个胆小怕事、性格内向、不愿和外人多接触的个性。
这时的郑晓华已经七岁,到了上学的年龄。看着聪明机灵、整天呆在家里利用废纸写写画画的儿子,田氏的心里充满了一种莫名的愉悦,同时也萌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应该让这个喜欢和纸、笔为伍的儿子读私塾去了。
出身于小家碧玉的田惠姑当初嫁给郑居正后,郑居正时常教她读书识字,讲一些有文化知识的好处,并说儿子长大以后一定要让他读书,做一个有文化知识的人。田惠姑本身就是一个好学的女人,还未出阁时,她就擅长飞针走线的女红活,结婚后她又跟丈夫学做裁缝,心灵手巧的她加上勤奋好学,在丈夫的精心指点下,没多少时间就成了一个会做各式中装的女裁缝。
作为一个知书达礼的女人,田惠姑知道读书的好处,以前的丈夫不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因为他有专业知识,所以能在大型的服装公司里搞服装设计并有优厚的薪金待遇。现在儿子长大了,当然也要让他去读书长知识,她不能让自己的儿子像隔壁邻居的一些孩子那样,整天野在外面嬉闹,不是吵嘴就是骂人,甚至是打架。她要把自己的儿子培养成一个有理想、有事业心的人。
田惠姑的这个决定,在这种赚来的钱仅能养家糊口的生活环境里,无疑是个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举动。先她遭到了丈夫鲁真林的反对。
这时的鲁家,刚刚有了吃奶的女儿鲁敏华,家里的经济条件本来已经够拮据的了,现在多了一张要吃饭的嘴,如果郑晓华再去读书,岂不是雪上加霜的事情?穷人家的孩子能有口饭吃、能把他养大成人就不错了,还读什么书?何况这孩子又不是他鲁真林的亲骨肉!不过田惠姑并没有因为丈夫的反对而不给儿子去上学,她把自己替别人做裁缝的收入积蓄起来,悄悄把儿子送进了附近的私塾去读书。
仅仅因为这个原因,鲁真林和妻子闹翻了。鲁真林从此把郑晓华当成了眼中钉、肉中刺。一开始,他对郑晓华采取的是痛骂,后来就变成了重打。田惠姑当然要保护心爱的儿子,于是鲁真林干脆连妻子也打骂了起来……他又变得像以前当光棍一样的样子了,时常在外面喝醉了回来,回来后就酒疯,随时随地拿郑晓华来出气,田惠姑前来阻止的话,他同样对妻子施以一顿结实的饱拳……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恪守着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封建传统思想的田惠姑除了默默忍受外还能什么?和鲁真林讲道理?他根本就是个不懂道理的人;和他对抗,她怎么对抗得过眼前这个长得身材魁梧的男人?
在痛苦中,在煎熬中,田惠姑只能以泪洗面。一看到儿子见到他继父就心惊胆战、惊慌失措的神态,她心痛若绞,有时她真想抱着儿子跳浦江一死了之,但看着幼小的女儿鲁敏华,再看看眼前这个聪明绝顶的儿子,她又下不了这个狠心……
全国解放后,绝大多数的人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道德品质上,都有了明显的转变,改造自己在旧社会中的恶习劣德。妇女和儿童的地位相对也有了一定的提高,鲁真林的行为也遭到了大多数有正义感的邻居的指责。这这种情况下,鲁真林对妻子和儿子的虐待的次数相对少了,但一旦作起来,喝醉酒的他依然会瞪着一对醉熏熏的红眼,跌跌冲冲地闯进家里,不是拧郑晓华的耳朵,就是拉田惠姑的头……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