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法?儒?-《秦帝烽烟》
第(2/3)页
夫子的声音当中明显带有一丝意外,就连魏兴也是紧盯着陈均,看他如何反驳自己。
陈均朝着众人一一作揖,又是来回走了两步便道:“魏兄,你刚才是以西秦为例,那么在下也以西秦开始吧。”
陈均一脸肃穆,清清嗓子道:“两百余年前,魏国上将军庞涓邀六雄共谋分秦,当时西秦被压在西陲蛮夷之地,地不过几十万里,人不过三亿多一些,还竟是些老弱女幼,国之存亡,岌岌可危矣!后法圣商子入秦,临危受命,大兴法令,立秦法,清吏治,兴郡县,分田地,练新军,教化民风,创立勋爵制度。西秦国力扶摇而上,河西一战大胜魏国武卒,魏将召冉被逼自杀,威震天下,何也?法治清明,功有赏,恶有罚,人人知法守法,聚民众之力,集民众之志,如何国力不强,大世之争,乃大势之争,此为借势而变也!”
众学子都是鸦雀无声,立在原地,在越国这种小国,他们又如何能听的到这等言论,让人耳目一新。尤其是最后一句大世之争,乃大势之争,此为借势而变也,实在是振耳聩。
夫子先回过神来,认为陈均这是扰乱视听的言论,对此很是反感,率先对陈均难。
“陈均,你这只是一家之言,如何又作的数,西秦强大自有西秦道理,并不是全是法家之功劳,山东士子在西秦为官者,儒家就已是半数以上,竖子,你这是在混淆黑白!王道之法,自古便有,传承几百万年,岂是你这黄口小儿信口胡说的?”
陈均没想到自己敬重的夫子,越国名儒,居然会为了自己的一番言论而恼羞成怒,连黄口小儿也用上了,陈均本就是年少意气风,又怎受的如此言语。
“夫子,我敬你是师长,没想你竟然如此冥顽不灵,可谓是朽木之极,三皇法不同,五帝德不通,如何都能王天下?昔周文皇养民生息,厉兵秣马而与商一较高下,及至武皇,时机成熟,一改文皇之志,牧野一战而定天下,奠定百万年基业,何也?皆在于变也!”
夫子听完后竟然是哑口无语,怔怔的用手指着陈均。儒家向来最是讲究人伦纲常,尊卑有序,此刻被陈均这么一说,气的面红耳赤。
“竖子不知礼也,何能成为儒?”
场中魏兴见状,急忙出来帮夫子解围。
“陈均,我且问你,为何文皇不变武皇变,三皇五帝又是为何而变?没有因哪有果?既然不知为何要变,又如何是变?”
这魏兴确有雄辩之才,每个问题陈均要是答不好将会有大麻烦,夫子见到也是松了一口气。
“魏兄岂不闻势也?万事万物皆有因果,因成则果熟,魏兄所问何时因成也?在下认为势成则因成。昔日武皇伐纣,周公神庙占卜,卦象血光之灾,周公一怒之下踩碎龟背,曰势已成,无需问天之意。今大周失去了周公气概,皆不懂变通之道,势已成而不知变,才落的现在这般境遇!”
一众学子不禁哗然,这短短几句话就直接将魏兴的问题回答无误,而且又是将法家的“法”和“势”结合起来。
陈均从小修习的是法家学说,师承法家巨子慎子一脉。法家共有三大流派,这三大流派分别是“法”“势”“术”。虽然三派都是以法制为根基,但是又有区别,“法”派以法治国,万事有法可依;“势”派讲究借势而为,重视权势,法才可立;“术”派寻求的是君王之术,御下之术。而慎子是“势”的开创者。
“肃静,何为势成,难不成你陈均说势成就是势成?”
此刻夫子终于是找到了可以反败为胜,维护威严的机会,连忙问道。
“圣人有云,成大事者,必观其势也,势者趋势也,就治国而论,则为民心所向,万众所归也。夫何为人皇也,万名拥戴,天下共主也?
当今天下,已然成为大世之争,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变法已成势也!三家分晋,步入战国起,先后经过李悝变法,商鞅变法,申不害变法等,试问战国七雄者,哪一家不是通过变法图强,此即是大势也!”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