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礼堂略论九鼎谜-《寻道笔记》


    第(2/3)页

    李煦宁轻笑道:“这九鼎之问乃是华夏诸多学界一直探究之课题,至今仍未有其答案。”又扫视台下数眼,见那群学生个个面露郁结之色,道:“《道德真经》确实深奥之极,翻译理解不一,故而未作翻译,诸位难免听之不得,课后须细细品之。可想听听九鼎?”

    那些个学生听《道德真经》早已叫苦连天,听得九鼎,立时欣喜,纷纷应声。

    “大禹治水的九鼎?”

    “秦始皇失九鼎,历史书上写的。”

    李煦宁又是一笑,道:“这九鼎自古便是一未解之谜,与之对应的,我华夏一大奇书《山海经》亦是如此,但因诸多原因至今难解,涉及知识过多,我先前亦是被其弄得够呛,在此微作一谈......”

    “神童,你能不能说白话?”李煦宁话音未落,被一学生直打断道:“之前讲课的几位道长也是这样,听着很难理解。”听得李宛筠“咯咯”直笑,在家时李宛筠可谓是颇受其苦,如今被一学生径直点破,有此反应着实正常。

    饶是李煦宁,听得如此亦是愣了些许,方道:“行。据《左传*宣公三年》说,从前夏氏称帝,远处方国图画万物,九州之牧贡金无数,夏禹铸鼎,铭刻万物,物物皆备,使人民识别神、奸。如此可行?”那学生方坐下。

    见得如此,李煦宁继而道:“这话说的很明显,九牧,即大禹分封的九位统治者向大禹进贡物品,其中就包含图册,其间我曾考据过很多资料,现不少有意思之事,但在此不便多谈。大禹铸成九鼎之后,敬于宗庙,外人莫能一睹真容。九鼎从此成为政权的象征,也成为天下争夺的对象,‘问鼎’一词便是这么而来。九鼎之上诸多隐秘,有了它便有问鼎天下之基础,然而,这九鼎却莫名其妙地失传了。”

    礼堂师生皆被吸引,只待李煦宁继续讲述。

    “在此先谈谈《山海经》,《道藏》将之收入,其内有《山经》与《海经》两大部分,共藏《山经》五篇、《海外经》四篇、《海内经》四篇、《大荒经》五篇。先点出一座山——单狐之山,《山海经之北山经》载‘北山经之,曰单狐之山’。

    据我华夏史册记载,大禹九鼎先后传夏、商、周三代,后至秦末失传。司马迁在《史记.周本纪》中谓之‘周君王赧卒,周民遂东亡。秦取九鼎宝器,而迁西周公于单心狐。后七岁,秦庄襄王灭东周。东西周皆入于秦,周既不祀。’大意便是周王死,周朝百姓向东逃亡,秦国取了周朝九鼎重宝,将西周公赶到单狐之山。七年后,秦庄襄王灭了东周。东周和西周就都被秦国兼并,周社祭祀无人,就此灭亡。”

    那老学究教师道:“《秦本纪》也是这么写的,可见周九鼎落入秦国之手并无错漏。但周朝九鼎是放在洛邑,为东周公所在之地,可秦国灭的是西周,又怎么得到东周的九鼎?第二,洛邑和秦国相差几百公里,中间还有秦岭余脉挡着,当初周朝初期尚且不能将九鼎运到丰镐,秦国又怎么能将九鼎越过秦岭余脉运到秦国?”

    “不错,”李煦宁颔,道:“《战国策》载‘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可见周九鼎是否为大禹九鼎还是两说,故而这大禹九鼎之下落仍是不明。”

    恰在此时,那铃声荡起,一个时辰逝得颇快,李煦宁道:“今日便到此为止。”说罢便退出礼堂。

    “煦宁,讲得不错,要不多来上几场。”见李煦宁行来,常徵揶揄道。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