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八回 迁都长安,毒杀刘辩-《梦忆东汉》
第(2/3)页
“并非不益,以山东不足加兵也。今山东议欲起兵,州郡相连,人众相动,非不能也。
然中国自光武以来,无鸡鸣狗吠之警,百姓忘战日久;仲尼有言‘不教民战,是谓弃之’,虽众不能为害,一也。
明公出自西州,少为国将,闲习军事,数践战场,名称当世;以此威民,民怀慑服,二也。
袁本初公卿子弟,生处京师,体长妇人;张孟卓(张邈)是东平长者,坐不窥堂;孔公绪(孔伷)只能清谈高论,嘘枯吹生,无军帅之才,负霜露之勤;临锋履刃,决敌雌雄,皆非明公敌,三也。
察山东之士,力能跨马控弦,勇等孟贲,捷齐庆忌,信有聊城之守,策有良平之谋;可任以偏师,责以成功,未闻有其人者,四也。
就有其人,王爵不相加,妇姑位不定,各恃众怙力,将人人釭跱,以观成败,不肯同心共胆,率徒旅进,五也。
关西诸郡,北接上党、太原、冯翊、扶风、安定,自顷以来,数与胡战,妇女载戟挟矛,弦弓负矢,况其悍夫;以此当山东忘战之民,譬驱群羊向虎狼,其胜可必,六也。
且天下之权勇,今见在者不过并、凉、匈奴、屠各、湟中、义从、八种西羌,皆百姓素所畏服,而明公权以为爪牙,壮夫震栗,况小丑乎!七也。
又明公之将帅,皆中表腹心,周旋日久,自三原、硖口以来,恩信醇著,忠诚可远任,智谋可特使,以此当山东解(合)之虚诞,实不相若,八也。
夫战有三亡:以乱攻治者亡,以邪攻正者亡,以逆攻顺者亡。今明公秉国政平,讨夷凶宦,忠义克立;以三德待於三亡,奉辞伐罪,谁人敢御?九也。
东州有郑康成,学该古今,儒生之所以集;北海邴根矩,清高直亮,群士之楷式。彼诸将若询其计画,案典校之强弱,燕、赵、齐、梁非不盛,终见灭於秦,吴、楚七国非不众,而不敢逾荥阳,况今德政之赫赫,股肱之邦良,欲造乱以徼不义者,必不相然赞,成其凶谋,十也。
若十事少有可采,无事徵兵以惊天下,使患役之民,相聚为非,弃德恃众,以轻威重。”
郑泰一口气将“十条”说完,朝着董卓拱了拱手,跪坐了下去。
徐荣听完,心中颇为赞许:这才是真正的名士啊,想必如此洋洋洒洒的言谈,早就在他腹中有了定稿。董卓这人有时候也挺天真的,尤其是当对方拿出似乎很是万全的对策时,他很容易便相信对方。
果不其然,董卓听完这话,目露喜色,激动的看着郑泰:
“君言甚是!孤便以你为将军,统诸军,讨伐山东那群宵小之辈!”
以董卓来看,如此大才之人,只怕比徐荣更适合做一军统帅,于是立刻就打算重用郑泰。
徐荣深深叹了口气,郑泰此人在《三国演义》里笔墨很少,但很明显是反对董卓的人物,当初何进打算让董卓进京的时候,他便出言反对,还预言董卓将祸乱朝政,独揽大权。何进没有听他的话之后,他甚至后悔的对颍川人荀攸说何进这人不容易辅佐。这样一个人,岂会真心为董卓效力?他的所有话,只怕只有一个目的:从董卓手中得到兵权,然后协助关东诸侯对付董卓。
然而,徐荣明白:如果她去说了,董卓今后对她将有所戒备,因为连董卓都完全没有戒备的事情,她提点到了。这同以前替董卓出谋划策完全不同,是足以令董卓对自己起戒心的。不过也罢,她能够带兵的时机已经到了,这个时候只是不希望郑泰得到统率大军的权力罢了,从这点来看,徐荣也是有私心的。
徐荣单独找到董卓,说道:
“郑泰此人智谋过人,又结谋山东,今相国资以兵马,使其领军在外,只怕……他会有异心。”
董卓听了以后,目光闪烁,他冷冷的盯着徐荣,徐荣厚实的黑布和以往一样,让人看不清她到底是个什么表情,但董卓那目光却变得如同尖刀一般。
“徐将军,你说郑泰其人,与山东诸侯相联的话,可有凭据?”
“此人原在何进帐下之时,便劝阻何进,莫要让相国进京。少时又闻名山东,此人若无可疑,实在难以令人信服。”
徐荣平静的回答着,并不为董卓的目光所动。
董卓陷入了沉默之中。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