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七章 某个人的反应-《我的农场在非洲》


    第(2/3)页

    而尼日尔的农场里面,那房子就更多了,甚至他自己都是半个房地产开发商,之前给杨队长的工程队结算了工钱之后,二期的工程也开始了,农场周边果然开始出现人口的聚集了,首先是附近的部落人,还有从阿加德兹和尼亚美过来的商人,有些是农场职工的家属,在旁边做一些小生意。

    因为农场的游客比较多,每年的下半年,尤其是在圣诞节和元旦的那一段时间,来来往往的游客非常多,这些游客主要是来农场观光的,但是他们在这边卖一些土特产品,或者是卖一些手工产品的话,也还是会有效果的,而依托观光产业,加上农场内部职工和家属们的消耗,这边渐渐的行成了一个小小的市场。

    这个变化在之前的邮件之中领取那已经知道了,总的来说,出现这样的情况,他还是稍稍的有些安慰的。

    这是一个好的现象,有这样的人口聚集,将来农场的发展和扩张,都会有保证了,改造沙漠不能是自己一个人唱独角戏,人多力量大,要是大家都来参与其中的话,那就比他一个人要好多了,尽管这些人的能力可能不是很强,但是架不住人多啊!

    停好了车,上了电梯,按下了24楼,电梯开始缓缓上升。

    在乌海这边,高层小区还是比较少见的,这边的土地价格其实不是很贵,所以用不着把楼房盖的那么高,因为房子越高,建造成本也就越高,这种33层的建筑,一般都是在那种大城市才会看得到的。

    比如说像京城魔都和深圳广州这样的地方,这些地方的土地价格太高了,所以利用有限的土地,尽可能多的建造更高的建筑,扩大建筑面积,就可以平摊下土地的成本,这样的话就可以卖到更多的钱。

    而乌海这边的廉价或者说是相对廉价的土地,这样弄的话就要亏本的。

    一般而言,乌海这边的都是十八层楼以下的建筑,这些建筑的建造成本更低,时间也更低,建造好了就可以出售,回本会更快些,所以在三四线城市是很常见的。

    三四线的城市的房价比较低,房地产的利润也不算是很高,所以很多大企业,比如说像万科、万达和恒大绿地这样的企业,很少涉足,他们这个时候主要布局是四个一线城市和一些重点的二线城市,像三四线城市,基本上都是一些小的开发商在弄。

    在林全的老家那边,第一个商品房小区就是一个台商来投资的,建造的很早,2003年就开始建造了,当时的投资时2000万元人民币,这笔钱放在现在的话根本值一提,甚至拿来买地都买不了,但是十年之前的中国还是很穷的,那个时候魔都的房价也不过才6000左右,还没有暴涨,一个五线城市都算不上的小县城,能够吸纳到2000万的投资,那可以算得上是一笔巨款了。

    所以当年他们那个地方的地方电视台上几乎天天都是这个项目的广告和报道,不过当时的房价也确实是便宜,那个小区的楼房是18层的,一期是2004年开盘的,林全记得当时的价格好像是750一平米,相当的便宜了,不过当时省城江城的房价好像也只要3000一平米,而当时的人均工资都不到一千块,这样一想的话,这个价格也不便宜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