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三十九章-《滴血瞳》


    第(2/3)页

    宋哲宗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朝廷下令,封以龙虎山、茅山、阁皂山为本山的正一、上清、灵宝三大派为“经箓三山”。当时是三山鼎立,领导了整个江南地区的道教。但到了南宋气息奄奄的理宗时期,情况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皇帝因为张天师禳灾有功,封张可大先生为提举三山符箓兼御前诸宫观教门公事”。也就是说,早在宋理宗时候,龙虎山的海拔高度,就已经被人为地提到茅山和阁皂山之上。

    “我说老王八,你屁放够了没有,我再问你一句,我玲玲表姐在哪?”我握紧了判官笔,冲着面前的孙台先大吼着,这孙台先顿时目眦欲裂。

    “你这个小王八羔子,你可知道,就算是秦凤翎从地下爬出来,她也不敢这么跟我说话……”他一边说着一边把手中的“五鬼撅”丢到了一边,倒是取出了一个通体玄色的铃铛,这铃铛若是单看外形的话,有些类似于“帝钟”。

    “咣咣铛铛……”但是被这孙台先拿在了手中使劲摇晃的时候,那声音却十分的巨大,并且颇为刺耳。

    “破面文曲,土不成土,走影飞尸,入死牛肚——”他沙哑着嗓音喊出了这几个词汇,顿时一阵恶臭传来,在他院子当中的两个角落里面,那土层却也在一起一伏。那件阴气缭绕的长袍,就在此时被猛然吹了起来,这家伙一脸凶煞,根根血管暴起,脸上皮肉开绽,好不吓人。

    “他是赶尸匠,这家伙在院子里面养尸啊——”崔明伏大叫着。

    是中国传说中可以驱动尸体行走的法术,一说是道术一种,属于茅山术的一种。有时也用祝由科指代赶尸,也有人认为和苗族巫术有联系,是楚巫文化的一部分。蛊有黑巫术和白巫术之分,赶尸属于白巫术。

    赶尸即让一连串客死他乡的尸体,尾随在赶尸者身后,穿州过省地返回故乡。但赶尸不是把尸体一直赶回故乡的,只是带领死尸穿过荒凉崎岖的山区,回到平原地,交给来接运的乡中亲人,让他们把尸骸放进棺木内,用其它的交通工具,把棺木运回乡间入土安葬。当代湘西赶尸文化传承人为无量子道长。

    另被称为“赶尸匠”,他们所赶的属于行尸。一般是在天亮之前,把尸体赶往义庄,或者固定的小店。尸体一般都披着宽大的黑色尸布,头上戴着一个高筒毡帽,额上压着几张书着符的黄纸垂在脸上。这些披着黑色尸布的尸体前,有一个手执铜锣的活人,他是一面敲打着手中的小阴锣,一面领着这群尸体往前走的。他不打灯笼,手中摇着一个摄魂铃,让夜行人避开,通知有狗的人家把狗关起来。尸体若两个以上,赶尸匠就用草绳将尸体一个一个串起来,每隔七八尺远一个。

    现代学说较倾向把湘西赶尸解释为:为了要运送死者,前后两赶尸者其实是以两根长竹,穿过一排尸体衣袖以肩抬尸体,两端再由壮汉像轿子一样的扛起来,但由于赶尸者身穿黑衣夜行,途人便自然看不见赶尸者,以为有僵尸。而由于竹有弹性,赶尸者抬着尸体行走时尸体会上下摆动,故有僵尸伸直双手跳跃的形象出现。晚上看起来就很像是一群人伸长双手、直著膝盖往前跳,赶尸的传说也因此不胫而走。

    有另一种说法指出,这些跳尸实际是由人假冒的,因赶尸向来比较晦气,人们只是远远的看着,所以看不清楚跳尸的样子,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僵尸跳跃前行的说法。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