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六十七章 天符出,天翻地覆-《滴血瞳》


    第(2/3)页

    肥遗是中国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旱魃之兆。据说肥遗是一种居住在浑夕山山麓的怪蛇,有一个头、两个身体,出现的地方就会有大旱。

    《山海经》:“又西六十里,曰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鸟兽莫居。有蛇焉,名曰肥璭,六足四翼,见则天下大旱。”

    肥璭是一种居住在太华山的怪蛇,六足四翼。出现的地方就会有大旱。又北百八十里,曰浑夕之山,无草木,多铜玉。嚣水出焉,而西北流注于海。有蛇一首两身,名曰肥遗,见则其国大旱。”这种肥遗是居住在浑夕山,一个头两个身子。出现的地方的国家会有大旱。

    明朝的时候,有史籍记载,万历十四年,建昌县,今江西永修县,先民在山林中碰见一条长着六只脚的大蛇,很有可能就是传说中的肥遗。万历丙戌1586年,建昌乡民樵于山,逢一巨蛇,头端一角,六足如鸡距,见人不噬亦不惊。民因呼群往视,亦不敢伤;徐徐入深林去。《华山记》云:“蛇六足者,名曰肥遗,见则千里之内大旱!”戊子,己丑之灾,其兆已先见之矣。

    而在明代末年,湖北京山县一民宅水沟中,亦曾发现这种“六足如鸡距”的怪蛇。崇祯六年癸酉1633年,彭杨畈民家沟中见蛇出,长六尺,围尺许,身红绿色,六足如鸡距,不噬人。郝楚望曰:“肥遗也,主千里旱。”果验。

    “不行,我就是拼了性命要把杀了你——”德叔说着从怀中取出一个玉牌。

    符,又称符契,或符节。是古代朝廷调动军队或发布命令的信物,通常用竹板或金属制成,上面刻着文字,剖分为两半,一半留在朝廷,一半由将帅持有。它是权力的象征,具有绝对服从的意义。

    汉代君权神授思想,认为天会赐祥瑞予人君,以为受命的凭证,这种凭证,叫做符命。道符,又叫神符或天符。符所具有的这些内容和形式特点在汉代时期被巫师、方士和道士借用到鬼神世界创作形成。在对符的体式的认识上,道符除了借用如前所述的现实社会中朝廷作为信物的符契、符节、符命、符传等文体外,还使用“策”作为对“符”的称呼。

    符所具有的这些内容和形式特点,在汉代就被巫师、方士和道士借用到鬼神世界,从而了道符,又叫神符或天符。他们模拟现实社会符信的绝对权威,认为神仙世界的最高统治者有资格颁布灵符,施之于鬼神社会,可以召劾鬼神,镇压精怪,正象人间帝王调遣将帅,统领万民一样。

    如果说在人世间符体现了最高统治者的绝对权力的话,那么,在鬼神世界,佩带道符的法师则具有崇高不可抗拒的法力。《后汉书?方术传》中所载费长房得符弃符一事就是这种权力意义的最好说明。据传云:“长房辞归,翁又为作一符,曰:‘以此主地上鬼神。’……鞭笞百鬼,及驱使社公。汝南岁岁常有魅,伪作太守章服,诣府门椎鼓者,郡中患之。时魅适来,而逢长房谒府君,惶惧不得退,便前解衣冠,叩头乞活。长房呵之云:‘便于中庭正汝故形!’即成老鳖,大如车轮,颈长一丈。长房复令就太守服罪,付乞一札,以敕葛陂君。魅叩头流涕,持札植于陂边,以颈绕之而死。后失其符,为众鬼所杀。”  道教正式产生以后,道符越来越被道士所重视,以至成为他们的三大秘术之首。

    葛洪把道符界定为一种天文,并阐述了符的来源。他说:“抱朴子曰:‘郑君言符出于老君,皆天文也。老君能通于神明,符皆神明所授。今人用之少验者,由于出来历久,传写之多误故也。’”所谓天文,就是自然现象诸如日升月落,斗转星移,风云雷电。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