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五十九章 终于抵达-《滴血瞳》


    第(2/3)页

    第二便是岩罅,又称崖葬,即利用自然岩罅放置棺木。恩施州的岩罅葬在巴东、建始、恩施、宣恩、来凤、咸丰等县市均有发现,单是咸丰县境内就已发现这类俗称为"箱子崖"、"柜子崖"、"仙人崖"的岩罅葬遗迹达七处之多,均是以自然崖壁上的洞穴为藏柩之所。

    第三便是岩椁墓,即人工"在石岩上穿凿洞穴作为墓室"。恩施州的岩椁墓主要分布于建始与利川境内,仅在利川齐岳山以西地区就发现此类岩椁墓遗迹十余处,均是在红砂岩上人工开凿洞室作为藏柩之所,以利川七孔子岩椁墓群最为典型。

    悬棺葬的葬具多为整木挖成,有船形棺、槽式棺、盆形棺、屋形棺、斗形棺、箱式棺等。恩施州崖葬多为二次葬,其中有单人葬,也有群葬,群葬多为先后几次葬入。

    而1992年8月30日恩施州博物馆在来凤县卯洞的仙人洞崖葬抢救性发掘中,考古队员冒着极大的危险进入洞内,悬棺葬全部集中在洞口。洞口高约30米,宽约15米,洞深200多米。洞顶落下的巨大石头在洞口形成了一个高台,人们在台上以大木柱为梁,上面铺着木板而建成的"仙人居","仙人居"上面放置大小棺木十余具,棺木分三种类型,即船形棺、槽式棺和箱式棺。

    在一完整的箱式棺内发现有一人头骨及股骨,还有西兰卡普碎片和丝织带,根据现场观察人骨是用西兰卡普包裹起来,在用丝织带捆紧后放入葬具的。在抢救性发掘中共发现随葬品130多件,时间跨越两晋、隋、唐、宋、元几个不同时代。

    按质地分有铜器、铁器、瓷器、木器、陶器、皮革和丝织品;按用途分有兵器、渔具、乐器、文具、生活用具、生产工具等。如铜熨斗、铜盘、铁刀、铁砧、铁马镫、柳叶形铁剑、八耳铁釜、陶瓷多足砚、四系瓷罐、木桨、皮革铠甲、丝织带和西兰卡普即土家织锦等。

    而生活在福建周宁、福鼎、柘荣、屏南等地区的畲族同胞,有一个关于悬棺葬由来的传说:上古时,畲族的始祖盘瓠王与高辛帝的三公主成亲,育有三男一女,全家迁居凤凰山狩猎务农。因盘瓠王是星宿降世,生不落地,死不落土,所以他去世后儿孙们就用车轮和绳索把棺木置于凤凰山悬崖峭壁的岩洞中。

    其后代代沿袭,形成了古代畲族人的悬棺葬习俗。畲族的"畲"字,古时写成"輋"字,也包含了这个故事的意思——在凤凰山,有位大人物去世后,用车轮把棺木悬挂在峭壁岩洞中安葬。

    所以,古人施行悬棺葬的用意,是为了"死不落土"。那么,这种观念是如何产生的,其他地区和民族的悬棺葬习俗是否也受同样的观念支配?就笔者寡见,目前似乎还没有人从这个角度探讨过。

    相反,有人认为悬棺葬正是落土葬习俗的自然发展,具体而言,它与新石器时代的土葬墓有密切关系。当时中国的土葬墓遍及全国,包括文献记载的悬棺葬地区和考古发现的悬棺葬地区。青海乐都柳湾马厂类型墓葬的用木棍封门和齐家文化墓葬的独木舟式棺材都说明,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已经出现洞室墓和独木舟船棺的萌芽。悬棺岩洞墓的出现,实质上是把深入地下的洞室及其棺木抬升到高岩洞的变化。

    崖葬也有人认为施行悬棺葬是"孝道"的表现或是为了追求吉利。如唐人张鷟《朝野佥载》记载古人的崖葬习俗,"弥高者以为至孝",以至丧家争相挂高;元代李京《云南志略》则载土僚人死后,悬棺以"先坠为吉"。

    也有人认为古代越与濮及其后裔民族大多生活于高山僻壤中,把高山险峰、崇山峻岭视为生活的依托,或因其难以接近、难以触及而产生神秘感,进而把它作为神灵所居或通天之路加以顶礼膜拜,所以他们便把死者的灵柩置于高山峻岭的崖穴之间,这样不但使亡魂接近神仙天国,更重要的是使之易于皈附于神仙天国。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