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五章 纸扎童子,撒帐钱-《滴血瞳》
第(2/3)页
当然了,这是富人的做法,毕竟阴婚并不是那么好配的,需结合天时地利,还有两个人的阴阳八字,若是有丝毫的差池,那么对于两个家庭来说,无异于灭顶之灾。
所以,有些家长,当自己的子女们未婚身亡的时候,便会选择“撒帐钱”这一较为简洁的做法。在祭奠之时,将此种钱币抛洒在子女的坟茔或者亡地的周遭,这样子,便是希望他们在冥间,自己寻到一个如意郎君或者是贤妻良母,这种方法相较于配阴婚更加简单易行,且又没有其他的杂事纷扰。
由此可见,这社管阿姨现在确实是在招魂无疑,并且那红衣女鬼也肯定是她的女儿,我的个天啦,原来以为她应该会了解一些关于这后山厕所的事情,但是没有想到,她竟然是这后山厕所事件的当事人。我不晓得这到底是一个惊喜,还是那惊吓,“阿冰啊,你就这样子不理妈妈了吗?”
她哭着又低下头去,在这个瞬间,我却一眼看到了在厕所门内放着的一对纸扎的童男童女,这童男童女,上半身穿着红衣,下半身是绿裤,脸色煞白,并且那笑容十分的诡异,被夜风吹拂着,身体还微微的抖动,仿佛随时可以活过来似的,我了个去,这样子的情景简直太吓人了。
“她弄这纸扎的童男童女干嘛呢?”我摸不清头脑的问崔明丽。
崔明丽轻轻地告诉我,“你看这两个东西是放在了厕所门口,自然是在祭祀那厕神紫姑了,厕神紫姑还有厕所当中的铜镜,都是用来镇压那红衣女鬼的,这舍管阿姨估计是想见自己的女儿,可不得拿东西祭祀一些厕神紫姑,让她通融一下,让她们母女相见……”
崔明丽说到这里又是一声的叹息,“阿姨真可怜,嗓子都快哭哑了,但是我们已经把她女儿给送走了啊,这可如何是好啊!”
我吞了吞口水,也觉得无比尴尬,这当真是一个问题。
纸扎,在民间有很多不同的称谓,如扎纸、扎罩子、彩糊等。广义的纸扎包括彩门、灵棚、戏台、店铺门面装潢、匾额及扎作人物、纸马、戏文、舞具、风筝、灯彩等。狭义的纸扎指的是丧俗纸扎,主要指用于祭祀及丧俗活动中,所扎制的纸人纸马、摇钱树、金山银山、牌坊、门楼、宅院、家禽等焚烧的纸品。
而若是用作丧葬的纸扎,则一般称之为‘冥器’。人死后进入冥国 ,随葬器物供死者在阴间使用,于是有冥器 。冥器起初是生活日用品,自宋代起,纸冥器逐渐流行。
一开始,人们用竹篾、芦苇、高粱秸扎成各种家具器皿人物,糊以色纸,饰以剪纸,为死者焚烧。颜色有单色的、衬色的、结合涂绘的,的广东佛山的“铜衬料”、“铜写料”等,颇为富丽。
若论起源,则需追溯到尧虞舜时期,人们认为以活人为牺牲过于残暴,便束草拟人,名曰“刍灵”,经巫师念咒作法,以示具备人性,然后焚化。因而凡祭天地、神祇、先祖等,杀人祭祀的野蛮迷信逐渐被“刍灵”替代,佐之以牲畜,沿例成习。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活人殉葬逐步被废除,改为木俑殉葬;秦汉以后,制陶业的兴旺和普及,陶俑又逐渐代替了木俑。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每年七月十五中元节的前几天,市井街坊里开始卖冥器靴鞋、幞头帽子、金犀缎带、五彩衣服等,这些都是扎好架子糊上纸制成的。其中还记载:“以竹竿斫成三脚,高三五尺,上织灯窝之状,谓之盂兰盆,挂搭衣服冥钱在上焚之。”
所以在每年的七月十五的中元鬼节,又叫做盂兰盆节,便是由此而来。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