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5章 攻打宪圩-《美食诱获》


    第(1/3)页

    攻打宪圩的战斗随着鲜于靓颜逃回村里立刻展开了!

    如果不是赫连云天刻意而为,本来是不用如此紧迫的。

    赫连云天觉得赶紧攻打非常有必要,因为时间和有些事情都有些凑巧。

    就在刚才,鲜于靓颜进入宪圩围墙到了村里的时候,赫连云天前脚后脚也到了。

    他刚到,鹤岭村被安排攻打宪圩的大队人马也赶了过来。

    他们如果早到一分钟,也把人拦住了。

    这就太巧了,好似故意把人放走一样。

    既然有这样令人怀疑的巧合,那么赫连云天就再也不能耽搁了,否则就会让那些有心之人抓住把柄,有话可说。

    于是,他下令立刻围城!

    这当然是为了避免被人猜疑,不过实际上也对宪圩的人以及鲜于靓颜,没有什么不利的影响。

    反正要围困,早点儿晚点儿没有什么区别。

    赫连云天围城采用的是古代围城方略,也就是围三缺一,三面围住不留死角,只有一面不围,任凭村民随意出入。

    这是中华上国历史悠久的战争经验总结出来的面面俱到的一种作战方略。

    不管是中心村胡营,还是三个卫星村,这样的战斗经验都非常丰富。

    毕竟这四个村庄的先祖都是在战争的浴火中发展壮大的。

    在他们的早期生涯中,也许还是比较原始的战争策略,快马长刀,到战场上与敌人硬撼。

    强大的胜,弱小的败,干脆的很。

    可是后来,他们的专场逐渐进入中原地区,到处都是城市村庄,很少旷野如大草原可以纵马挥刀驰骋纵横。

    主要的战争方式就变成了攻城拔寨。

    在这种形势下,快马利刀依然有一些作用,但是已经不起关键作用了。

    如果城高寨固,你即使马跑的如飞之快,也跳不进高城。

    你的刀即使削铁如泥,碰到一座石头垒起来的山寨城堡,你也束手无策。

    即使你不珍惜你的宝刀,用你的刀斩砍顽石以至于折断刀刃,也顶多不过在石头上留下一道白印。

    多少次失败以后,大家都总结出一套经验。

    如果不是生死大敌,给那些守城护寨的人留一条生路,会然事情变的容易解决得多。

    给人留一条生路,往往也是给自己留一条生路。

    把敌人的生路堵死,自己的生路也给堵没了。

    这个围三缺一,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一种固定攻城夺寨模式。

    比如这个宪圩,四面高墙护卫,如果里面的人死守,别说鹤岭的人势均力敌,就是多两倍,也很难说一定破城。

    因此,赫连云天二话没说,上来就是一个围三缺一。

    被围的这三面,就是东面,南面,还有背面。

    这里倒没有明显的理由,实际上就是因为这三面方便,正好适合鹤岭的人展开队形。

    其实,这样一来,也有利于宪圩的人,如果他们想逃跑的话。

    因为村寨的西面,虽然不是如同胡营那样是一座山,但是也不是平坦的原野,而是一片荒草连绵的丘陵地带。

    这个丘陵的尽头,实际上也是连到了玄空山,就是胡营毗邻的西山。

    村西除了不是平坦的耕地而是一片丘陵以外,那里也没有正式道路,更别说那些可以通车的公路了。

    可是恰恰因为这样的地形地貌,才更加适合宪圩的人逃跑。

    那当然是要他们有这样逃跑的愿望才行。

    至少在攻防战开始的时候,宪圩村民在鲜于靓颜的领导下和布置下,没有逃跑的打算。

    他们也没有什么特意设计的策略,就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哪里有人进攻,哪里就有人拦截。

    赫连云天率领鹤岭人把宪圩围起来以后,没有歇息,立刻就开展了攻坚战斗。

    他们这些攻城拔寨的人都是农民,当然没有那种巨大的攻城设备。

    他们也没有现代化的武器系列,自动化武器都没有一件,甚至火枪、鸟铳都没有。

    但是,他们有农具!他们手中的农具就是他们最锐利的武器。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