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 殿试也要靠脸的-《大宋第一废柴神童》


    第(2/3)页

    寒窗苦读十年,一句话被主考官枪毙,这事儿大了。俗话说,“撑死胆儿大的,饿死胆儿小的”,“民不告,官不究”,落第进士徐士廉愤然击登闻鼓,控告李仿“用情取舍”,要求殿试,以求公道。

    搞事搞的很成功,当时社会影响也很大。

    于是宋太祖亲自下诏,从落第者中选出一百九十五人,和取中的三十六人一起,在讲武殿进行复试,由宋太祖亲自主持。

    次殿试的结果,一百二十七人及第,反倒是原先录取的人中,十人落选。

    张榜后,朝野大哗,李仿降职。这次科举案,不仅成为殿试的端,且自此以后,正式确立了统治中国历史数千年的“乡试——会试——殿试”经典三级考试制度。

    所以,当有些人一本正经的和你说宋代科举体系如何如何异于明代时,你可以让他拐弯出门,找门口一块板砖,抱着砖,对着脑袋,自我强化一下脑洞碰撞系统,然后告诉他:

    科举体系的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建立,就在宋代,后世万变不离其宗。

    (用以上这二句话装逼怂人时,建议只针对那种一本正经的和你吐沫横飞的说,他说的才是正史,用道听途说的历史知识,在那里搞事搞事,胡搅蛮缠的喷子。

    而如若文学作品里,有特殊的艺术化处理出不同,剧情需要的,并不在此欠拍之列。历史严肃,文学烂漫,尊重历史而不局限于历史,才是历史文学的爽点所在,起点中文网正版读者智商棒棒哒,一定懂把握其中分寸~~~)

    回到主题,在这第一次殿试的经典历史故事中,实际上,是有皇帝个人很大考虑和立场在内的。

    宋太祖这就属于借机难,达成自我目的的一件寻常政治手笔。

    在此之前,考官和录取考生之间,会建立起非常强的派系裙带关系。

    而就着这件事儿的由头,皇帝将所有的人都揽为“天子门生”,有意识的割裂了其他人从中插一脚,揽了天子功劳的机会。

    割断了考生考官之间的关联后,一切师生之谊,提拔之恩,就都归到了皇帝头上。

    与此同时,用现代管理学观点看,此事也有着“组织机构扁平化管理”,以提高管理效率的管理改革意义。

    其实殿试前,因着照顾安顿王子月,方仲永并未十分用心准备,对殿试,也并未怀着非夺个状元不可的心情。

    然而,马二丫却不这么想。殿试那天,二丫三更半夜就起了,用炭斗将白色襕衫、黑色幞头等一干规定着装,早早一件件烫的平平展展,挂起来时都有一种衣冠楚楚的既视感。

    待方仲永四更一刻一起来,马二丫就开始脚不沾地的,把方仲永打扮的如若一颗清汤挂面的鲜嫩嫩灵光光小鲜肉。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