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斋仆狄青-《大宋第一废柴神童》


    第(1/3)页

    “哎,那不是方仲永么?”

    “是方仲永啊。』Ω笔趣阁WwΔW.  biqUwU.Cc”

    “旁边那个好像是柴公子,快,叫他们过来,组队开战啊。”……

    一回到庐山书院,方仲永的热搜体质又让他一秒被拉入战局。话说,会讲段子的就会蹴鞠?这什么逻辑啊?

    尽管纳闷,方仲永依然和柴麟一起,被大伙儿拱入蹴鞠场地之中。

    这一片后院草坪极是宽敞,长宽都有一百多米。按照组队蹴鞠的宋代习俗,球场中间拉起一道网。两侧则都是扑簌簌繁花正胜的樱花树。

    网子正中央,一个两三丈的圆木,圆木上顶着一个脸盆大小的球洞——宋称其为“风流眼”,也就是后世所称的球门。

    双方球员各十二人,在网子两边,将球努力踢到风流眼中,一球过风流眼为一分。

    方仲永糊里糊涂被拉下场,踢球技术差强人意。柴麟则动不动在追逐在草坪上飞滚的皮球时,就拌个跟头,妥妥的小脑平衡育有问题啊。

    书院学生一队,眼看着远远被斋仆队甩的比分越来越远,而狄青的英姿,他运用的灵活至极的肩、背、膝、足、颈、腰……处处都能将皮球顶到最合适力的力点,然后一脚得分。

    那颜值,配合那动作,简直就是大宋版的贝克汉姆啊。

    此番情形,则更让方仲永感叹,如此一个人,究竟是为了什么,沦为盗贼,并被配西北呢?

    毕竟此时,作为宋代社会文化娱乐活动繁荣典范的蹴鞠运动,已经出现了专门的蹴鞠表演团体,其中像“齐云社”等,更是名留后世。

    倘若狄青不做斋仆,那么进入一个蹴鞠表演社团,踢踢比赛,不也是妥妥的么?

    更何况史料记载中,狄青虽不是饱读诗书的人,却也难得识字,所以才有范仲淹送他一本兵法书,让他无限受益的典故,流传下来啊。

    “筑球,筑球呢,大家专心,左竿网位置方仲永,注意位置,保持移动。小心,小心都部署校正令啊。”学子队这边的球头红着脸,吆喝着大家。

    说着,又一指柴麟道:“散立那个,换个人,你,就你,换个人来踢。”

    柴麟被说得没法子,只得灰头土脸的走到场边,换了一人上场,自己则灵机一动,去搞猫腻……

    “狄青,狄青,你老家有人来信——”正踢着,忽的另一个斋仆匆匆而来,冲着狄青直招手。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