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孤臣-《大明督师》


    第(2/3)页

    但是,原先自己在读史书的时候羡慕的北宋神宗仁宗那种满堂真君子却没有出现,出现的却是一群只会夸夸其谈的伪君子。

    大宋的君子,如包拯,如王安石,富弼,文彦博,如司马光范仲淹,那个不是有才能有担当的一代人杰,他们也有争斗,也有分歧,但是,他们却是为国争斗,为国分歧,无论他们做的好不好,但是初衷却都是希望自己的母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

    而现在自己的朝堂上的君子却怎么看怎么都不对了味道。

    虽然他们一个个道貌岸然,一个个更加风度翩翩,一个个讲起圣人之道那都是长篇大论滔滔不绝,见识上似乎都能做一代宗师,可他们所做所说的出点是什么?

    自私。

    在这一段,崇祯很仔细的品味了一番他们当朝之后的作为,更很深刻的体会到了他们的所作所为带来的后果。

    国库比阉党当政的时候更空虚,内帑比魏忠贤掌权的时候更窘迫,他们的治国之道,自己没看到对小民有任何改观,

    而现在自己的朝堂上,看着每天你攻我守的热闹,简直就是一言堂,其实真的自己说出一个方略,只要不和他们的口味,立刻他们就变成铁板一块,坚决的对自己加以阻击,而一旦自己不按照他们的办法办事的时候,他们就立刻气焰滔滔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崇祯也知道,帝王掌控朝堂,其实做的就是平衡,让两股或者三股势力在朝堂上出不一样的声音,绝对不是只有一种声音,然后自己选择一个最恰当的声音做事。就比如自己扶持东林复出,借助东林打倒了阉党那样,那时候是多么的得心应手,自己居于中间游刃有余,最终为自己挣得了一个中兴天子的名号。

    但现在的事情已经开始不受自己控制了,阉党被打倒了,倒的是那么干脆,正如吕汉强写的红楼梦里的一句,白茫茫大雪真干净。

    当初崇祯也不想以门户之见分贤奸,自己从各方面了解到,附和东林的也并不都是贤才,利欲熏心者大有人在,也不乏沽名钓誉之人,附和阉党的人中,也有的是人中俊杰,这些人大可一用,所以,他也曾经多次下诏,分别门户,自己非治征,要群臣以天下为公之心,求同存异,同心一德辅助自己治理好这个国家。但现在门户已经分清,臣下言行全部表现门户之分,阉党努力翻案,东林为反对而反对,阉党案现在自己是无论如何也压不住了,于是,朝堂在东林再加上阉党自己作恶太多的双重打击下,彻底的被清除了个干净。

    可惜,干净是干净了,但朝堂上皇帝最需要的反对声音也就没了,这下好,群臣都以自己的利益为利益,真正的做到了两个凡是,凡是损害自己的利益的都反对,凡是有益自己利益的都支持,这下,自己简直就成为了一个货真价实的傀儡。想到这里,崇祯不由得浑身燥热,将拳头捏的紧紧的,对着昊天出哀鸣:“上天啊,您将这破烂的帝国交给我,却又不给我一群能臣干员,我也知道,天子掌控朝堂做的便是平衡,但您老人家张开眼看看,所有的臣工都跑到了一面,没有另一股势力我怎么平衡?我拿什么平衡?”

    一声炸雷再次在殿外传进来,这声炸雷对已经陷入冥思的崇祯一点都没有影响。

    当君子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开始争斗的时候,他们比小人还可怕,这时候,自己需要一个反对的声音出现了,希望一个孤臣出现了,

    其实,所谓孤臣,就只有两个作用,一个就是拿出来与官场大多数搞对立的,代替皇上布自己的声音,第二就是拿来平息官场或者民愤的。这样的例子在自己自学的时候看到了很多,比如商鞅,比如晁错,比如那谁。

    当时自己还为这些铁骨铮铮与强大的当时的势力集团抗争而拍案叫绝,还在为当时的皇上最终不得不杀了他们以平息民愤官场而惋惜,并且痛恨那些杀了自己最忠心的孤臣而腹诽做皇上的黑心。

    现在看来,在自己当上了这个皇帝之后,在自己处于现在的这种境地之后,才深深的理解了当时那些帝王的苦衷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