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考验-《天极九章》
第(2/3)页
杨成脱困之后,上奏朝廷,说张孝成谋反。
按照朝廷律令,谋反之罪诛九族,张孝成以及手下的一千多名将士全部被斩示众。
张孝成有两子张毅辉和张毅煌,他们两因为贪玩,刚好在山中迷了路,几天后才在山民的指点下走出大山,因此反而逃过了一劫。
后张宁化生的皇帝查清了原委,张孝成并未谋反;便将杨成贬嫡,配边关。
张毅辉和张毅煌两兄弟出山后,得知家中变故,便隐姓埋名,前往京城,伺机为父报仇。
得知杨成被配之后,两兄弟便埋伏在其配途中,将其截杀。
此案轰动京城,很多人都同情张毅辉兄弟,认为他们年纪虽然幼小,却能为父报仇,堪称孝烈。
甚至朝廷中的不少大臣都认为,张氏兄弟“孝烈、应宽恕,宜贷死”。百善孝为先,有史以来,杀父之仇不共戴天,张氏兄弟的行为情有可原。
也有大臣认为“国法不可纵报仇”,朝廷有自己的法度;杨成虽有诬告之嫌,但张孝成的部下带兵围堵杨成也是事实;而且,杨成已经得到了应有的惩罚,张毅辉和张毅煌两兄弟将其截杀,便是触犯朝廷律令,当依律严办。
张宁思考良久。就他的本心而言,张毅辉和张毅煌两人年幼,还有大好的青春,且有合理的借口,放过也是无妨。
但刘伯温的考验绝不是这么简单。张宁想到,刘伯温在助明太祖登帝途中,带兵向来以法度严明著称;后来,明太祖登基后,刘伯温还曾上奏制定军卫法,法纪严明,不徇私情。因此,刘伯温应该更倾向于法家。
坐在皇位之上,张宁缓缓开口,说道:“张氏兄弟为父报仇,孝感动天;但国法不容情,按律当斩。”
张宁化生的皇帝话之后,年幼的张氏兄弟很快被斩。
这次幻境考验,张宁违心的斩了张毅辉和张毅煌;也不知结果会如何?
张宁缓缓消失在幻境之中,他现自己又一次通过了幻境的考验。
回想第三个幻境,张宁现他其实并没有真的违心;他虽然怜悯张毅辉和张毅煌两兄弟,但心里其实认可的是法不容情。
张宁回头,现只有戚山和另外一名弟子还站立着,有两名弟子已经步了黑龙两个手下的后尘,七窍流血而死。
“看他们的位置,连第一个幻境都还没通过,有这么难吗?”
三次幻境考验之后,‘问心殿’的大门已经触手可及。
张宁抬手推门,殿门应手而开。稍微犹豫了一下,张宁便抬脚朝门内走去。
预想的危险并没有生,走进门后,进入张宁眼睑的是一个大厅,大厅的左右两旁各有一个房间。
大厅之上,正对着殿门有一块横匾,上书‘仙猿堂’。
“传闻刘伯温的一身本事都得自白猿仙姑,难道真有此事?”
张宁抬脚朝左边房间走去,进入张宁眼睑的是一间书房。
这书房布置的清新淡雅,不知过去了多少年,书房之内,却没有丝毫灰尘。
书房之内,有一个书架,书架之上,放置了一些书籍;书房的中央,还有一张书桌,上边有文房四宝,还有几册仿佛是被人翻阅的书册。
张宁随手拿起书桌上的一本书籍看了起来,竟然是刘伯温写给后来者的总纲。
原来刘伯温在青田石门洞求学的时候,一有空闲就去研究石门洞碑林石刻;没想到从中竟悟出了不少神奇的知识;其中尤以风水、阵法和机关术为最。
石门洞碑林石刻,历朝历代研究的人不知凡几,却独独刘伯温一人悟出了这些知识。
刘伯温不好向人解释本领的来源,便假借白猿仙姑之名,说是被白猿仙姑点化,才习得了一身本领。
年轻的刘伯温很快在当地脱颖而出,成为江浙一带的大才子、大名士,开始受到世人的瞩目。
刘伯温静观天下形势,经过一番分析,认为朱元璋带领的红巾军才是推翻元朝、建立新江山的队伍。刘伯温出山辅助朱元璋,积极为明太祖出谋划策。他为朱氏制订了“先灭陈友谅,再灭张士诚,然后北向中原,一统天下”的战略方针。
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的说法。
刘伯温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他在功成名就之后,毅然选择激流勇退,隐居起来。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