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礼部尚书-《布衣谋士》


    第(2/3)页

    他是个年近五十的中年人,与想象中文弱文生不同,他是个身强体壮,虎背熊腰的大汉,看来有过练武的底子。与雄壮的体魄不同,王薄却生着一张慈祥和蔼的脸庞,谈笑间极富感染力。

    既然能因为这番话而被打动,邢尧天就更加确信他就是那个‘知世郎王薄’!而且根据史书记载,王薄此时的年级应该要比眼前的王薄年轻。

    罗成好色,宇文述当皇帝,王薄成了礼部尚书,这么看来,历史的变动实在是要比自己想象中还要大很多。

    以茶代酒,先敬了王薄一杯后,邢尧天好奇问道:“在王尚书看来,何谓庸俗文人的话语?”

    王薄饮下一杯酒后道:“无非是那些或阿谀奉承,或歌功颂德,或指桑骂槐,或痛心疾,或自命清高者。这五类文人,在我眼里都是些败类,不足一提。”

    邢尧天面露窘迫的微笑,挠头道:“来见王尚书的路上,我想过第二类,第四类,第五类。”

    王薄哑然失笑道:“我竟是那么可怕,要你这么想尽办法来对付吗?那你说说看,怎么见到我之后,又说出鸟儿筑巢这番颇含深意的话出来。”

    邢尧天毕恭毕敬得回答:“世上之人胸怀广阔的很多,却大多都是一些有空谈志向,却无实际能力之辈。正如王尚书口中所言的第四类人。单纯凭着对世界完美化的向往,却要将这份向往强加至其他有权势人的身上去实现。若这些有权有势的人办不到,那这部分所谓有大志的人,就会提起笔来,对他们一顿痛骂。嘿,茫然不知,他们这些人才是最为可悲的。这些文人,只会高歌翱翔于天上的小鸟,却从没想过小鸟翱翔于天空,也只是为了吃住这样的琐碎事。就好像他们张嘴闭嘴就谈国家兴亡,却连最基本的柴米油盐都不懂。”

    王薄放下酒杯,面露苦涩的笑容道:“世上文人都和你一样的想法,我大胤何愁不富强兴盛。”

    邢尧天见他触及心事,岔开话题道:“那王尚书因何会请我来这里,这一切的契机是什么?”

    王薄反问道:“若不修德,城中之人尽为敌国也。这句话,是你写的对吧?”

    “是。”

    虽然嘴上这么回答,但邢尧天知道自己几斤几两。肚子里这点墨水,还写不出这样慷锵有力的文字。

    这句话出自《史记》六十五卷,孙子吴起列传。原文魏武侯乘舟而下,观山河美景,感慨山川环绕,江山稳固之美。吴起就历数史上因德仁不修而丢掉江山的君王。最后结语就是:‘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意思就是江山再牢固,你若是昏君,不用外人来打你的江山,光是你屁股坐的这条船上就全都是敌人。

    邢尧天稍加修改,就当做了自己所作。虽然有些无耻,但这个世界的史记里并没有这段故事,战国时期的历史也与自己以前那个世界的历史有许多不同,所以也不怕被人知道了。

    关键当时写这句话的时候,纯粹是一时气愤,想要骂骂人而已,完全没想到因为这句话,居然引来了王薄的赏识。

    “我看过其他考生的答卷,无非就是些高筑城墙、广征兵饷之类的愚蠢办法。稍聪明点的还能想到与突厥军联合剿灭马贼,从根本上消除隐患,虽然这办法根本不切实际。”

    见王薄对此事如此关心,邢尧天心头一动说道:“难道此事生不久,朝中正为此事而烦恼?”

    王薄又投来赞许的目光,但却摇了摇头道:“这已是三月前的事。当时我联合二十多位同僚一同上奏圣上,希望圣上能让当地官员安民心,复德政,再考虑如何痛击马贼。可……哎,若当时能有你这句摄人心魄的言语,说不定能让皇上回心转意。”

    说到最后,险些说出一些不该说的话,王薄急忙举起酒杯一饮而尽,堵住自己这张嘴。

    从王薄这几声哀叹,邢尧天已经感觉到他那股深深的无奈感。

    急忙问道:“那关塞城现在如何?有没有再受马贼侵犯?”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