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六章 学院之争-《布衣猎国》


    第(1/3)页

    显德二年,北地三关,益津关处。

    从二月开始,一直到七月,从狮城到益津关的邸道己经修整完毕,余下的邸道,也修建得差不多了。

    修建这些邸道,刘峰投入了大批的钱粮,而且一路修去,沿途许多乡民都被雇用,在家门口赚到了养家糊口的工钱,一片的欢喜。

    水泥道路的修成,大大方便了军民商贾的流通行走,也方便了军驿的快传递。以前从益津关到狮城,由于路途坎坷,乡民行商至少需要走两日的时间,眼下半日,就可以从狮城到益津关了。

    而所有的邸道,都是官路兼驿路,以往官路都是由沿途的州县养护,不过对于新修的道路,刘峰与邓俊良等人商议后,决定在禹城新设一道路建设司,由其进行统一的管理。

    养护道路每年需要大把的钱粮,特别是新修的邸道,是由这个时代的水泥修建而成,虽然成型快,但路面容易膨胀裂缝,不均匀沉降等,要不的几年就得翻修。

    而且养护工作量相当大,养护路工每年的钱粮支出也不是笔小数目,所以新鲜的收费站,应运而生,不是税收,只是道路的养护费用,虽然此举使得行商有颇多怨言,但他们还是愿意走这新修好的道路。

    道路的畅通,贸易便捷商业的繁华,使得各地出现了邮驿事务,这是民间的邮驿,在几地之中,代人寄递信件和包裹,收取一定的寄费,代人汇兑银钱,收取一定的汇费等。

    刘峰本还有些稀奇,但一经调查,发觉自己是有些孤陋寡闻了,邮驿一事自古有之,古代设立的以传递公文,接待过往官员为主的官方交通通信组织。有时也运输官府所需少量物品。历代有不同名称,早期称传﹑遽﹑邮﹑置等,汉代称邮驿,且尚有亭、舍、馆、铺等,都是古代交通系统的组成部分。

    而在各大城市中,更是有专门的私人经营民邮,在刘峰还沒有涉及其中之时,这些事务便如雨后春笋,自觉的就冒了出來。

    这样大把赚钱的事,刘峰怎能不参上一脚,更何况,现在的邮驿很不规范,也并沒有掌握邮寄的关键地方。

    而范阳府的另一件早就开展的事务,如今却是有些半死不活的,并沒有完全达到刘峰理想中的境况,那便是范阳府的邸报。

    从高城港回來的刘峰,发现还有许多事需要他去亲力亲为,需要他去参上一脚,才不会走形。

    随着活字雕版印刷术的成熟,刘峰也要开始将目光放在口舌之上了,而当时的宣传口舌,无外乎乡民的口碑和官方的邸报。

    而这二者却都是可控制的,刘峰深刻的知晓宣传力量的伟大,媒体力量的伟大,在后世那可是能操控人生死的力量。

    掌控舆论宣传是必须的,但却也是困难的,列如在禹城范阳学院中的那些老儒学教授,便是对范阳府的举措,多有不满之意。

    但如今的禹城,读书人却不是占了大部,而且也不止是读书人才有地位的,军士、大商、巨匠、老农都是很有地位的人。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