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 千古佳话-《大明武状元》
第(2/3)页
王岚平点头,“恩,郑将军言之有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想来我也快而立之年,却孑然一身,愧对祖上呀,若真能与郑家永结秦晋之好,对国家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从此以后,东南与朝廷将永不分割,连成一体,东南的百姓也免遭兵灾之祸”
这句话说得那叫一个大胆,言外之意就是老子早就有南征郑家的想法,识像的就赶快将女儿送来,否则战端一开,定叫你郑家在大明国土上无立足之地。
郑鸿奎也早就猜到了王岚平有此心,从实力上来说,郑家要胜丞相一筹,苦的是郑家的当家的郑芝龙根本没有争雄中原的野心,这就要了命了,没有战争愿望还没开战就注定输了,既然打不得,联姻就成了最好的选择。
“丞相高瞻远瞩,郑家一心事朝廷,对丞相秉政也大力支持。至于丞相的亲事,下官不敢多言,但下官有一句肺腑之言,请丞相以大局为重考虑此事”
其言外之意。丞相你就坡下驴,赶快答应了吧,大家心照不宣。
王岚平微笑,将目光投在了郑森身上,“郑左都督。你身为郑世长子,你对父亲的建议有何见解?”
郑森看了四叔一眼,心知肯定不能反对,反对也无效,便道,“丞相功在天下,名动四海,妹妹能嫁与丞相为妻是她无上的荣耀,何况此事家父已经做了主,下官唯一支持一说。恭喜丞相”
一旁的郑鸿奎心中暗赞,大侄子这话说的好,忙也起身拱手道,“恭喜丞相”
王岚平哈哈一笑,“恩好,同喜同喜,那好,这事就这么定了,这门亲事我同意了,不过郑森哪。这张煌言在信中说令妹端庄贤惠,知书识礼,颇有才学,平生最喜文人雅士。你们也知道,我就是一武夫,胸无点墨,令妹若嫁过来,怕委屈了她呀,哈哈”
郑鸿奎也放得开了。从此之后王丞相那就是他的侄女婿,一家人了,当下也是哈哈一笑,“丞相过谦了,下官愚见,才学分两种,一为博览群书,通古知今之才,二为实干之才,丞相之才早已是有目共睹”
郑森也道,“令妹爱慕文人雅士不假,却也更贪恋当世英雄豪杰,如今丞相的威名远扬四海,令妹高兴还来不及呢”
是个人就喜欢听别人奉承他,王岚平也不例外,乐得直摸下巴,“如此甚好,甚好,我长得嘛还算见得人,对了,郑森,你最了解你妹妹,她平日都喜欢些什么,我回信时好托人一并稍给她”
郑森不假思索,“令妹平时足不出户,只在阁楼之上吟读诗词歌赋”
王岚平一听,心中叫苦,摸着额头为难道,“这可犯难了,要论打仗我还行,诗词歌赋作文章,唉,不是那块料呀,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不吃人,专吃大坏人,这这算诗吗?”
郑鸿奎叔侄闻言哈哈大笑,连站在一旁的方法都憋得脸都红了,这也算诗?刚开蒙的学童都会笑掉小牙了。
郑森道,“丞相多心了,令妹好诗词不假,可也没要求丞相会写诗呀”
王岗平自嘲一笑,起身道,“玩笑,郑王两家结亲之事算是定下来了,但还需要一个人同意呀”
“谁?”郑鸿奎道。
“当今皇上”
郑鸿奎明白了,“下官这就回去向皇上写折子,请皇上下旨赐婚,丞相的婚事乃我朝盛事,皇上一定会同意的”
废话,皇上敢不同意吗,郑王两家都成一家了,实力可不是一加一等于二那么简单。
**
丞相府外来了一个老头,衣衫褴褛,披头散发,说不出的凄凉,十足一个老叫花子,他几次三番在那威严的相府大门前徘徊,几次想进去却又鼓不起勇气。
最终,他似乎没有其他的路过走,硬起头皮,用力的抓握着手里那根竹节拐杖,步履蹒跚地朝朱红的大门挪了过去。
门口有四名兵丁站岗,他们也注意这老头很久了,鬼鬼祟祟,不像好人,一见老头要往里进,忙用厌恶的语气喝道,“嘿,老头,看清楚了吗你就往里进,这是你该来的地方吗?去去”
那老叫花子自知形像太差,被几个兵丁一喝,怏怏道,“兵爷,小的认识这家人,烦劳您通报一声,让这府上的杜小姐出来一趟”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