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 讨论讨论-《大明武状元》


    第(2/3)页

    “说丞相这是不尊圣人之道,读书人若是背离了这些,那还叫读书人吗?举子们觉得朝廷这是背弃了儒家经典”

    王岚平哈哈一笑,“他们说得没错,不过我并不是不尊重圣人之书,读书人习文以求卖与帝王家,这没什么不对,读儒家圣人之书可以明理,开智,儒学一道源远流长,是汉家的灵魂骨髓,是为人处世之道,儒家讲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这不是治国之道,却是立身之本,儒家教人知礼义,知廉耻,此为人之四维,不读儒学如何知道这些,但一个朝廷官员不仅仅只限于此”

    王岚平从桌后踱步走了出来,在众人之间来回走着,继续道,“民间有谚,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要我说,这当官也是一行,术有专攻,才能各司其职,文兵部之员应该多体军情,户部之官要了解财政,工部则分工更细,每一名官员都要了解其职内的差事,这些是圣人教不他们的,所以,此次科考的考题不统一,由六部堂官各自出题,让举子们自行选择他们想任职的科途,各部堂官的出题也需出自其体系之内,我以户部举例,则可出与赋税、财政、盐政之类的题目,举子可选意答题,不必忌讳文体,我只注重实用实干之官,至于那些善吟风弄月诗调就别往卷子上写了。文字的目的是传播知识,并不是少数读书人的专利。要让天下每一位百姓都能看得明白,听得懂”

    众人闻之都面面相觑。

    王之仁诧异道。“白话答题?”

    王岚平diǎndiǎn头,“并不作这样的要求,但也不限于此,举子们可随性而为,我只看答题内容,这次所有举子的试卷我都会一一过目,本相自领主考官,六部各举荐一人为副考监考,考题定为六题。考期为两日”

    众人还是觉得不可思议,这变化太大了,简直有辱斯文。

    王岚平又道,“各位别太多心,以此选官只此一次,以后还是按旧例循之,当然如果有可能的话也可推而广之,这是后话,现在朝廷急需相应的良才。不得已之法,还有,我先前就说了,此次科考结束后。要榜举子一律实授品级,按其参考的题目送往各部观政三个月,三个月后。我会一一实授官职,这一条。王尚书可在布告中写明”

    王之仁这才感到一丝安心,这种取才的手段太过诡异。以后肯定不能这么做,“尊命”

    随后王岚平又道,“兵部尚书去往南方各司巡视武科之事,黄大人,陈大人,武科之事就由你们多费心了,有难题吗?”

    兵部职方司(主管武官任用)主事黄端伯和兵部武选司(管核查武官的任命)主事陈用极齐道,“下官遵命”

    王岚平道,“文臣不爱财,武将不惜死,则国强,现在我朝只剩半壁江山,就更应该发奋图强,富国强兵,将天下良将从民间挖掘出来,那他们一展才华,沙场争功,黄大人”

    黄端伯拱手道,“下官在”

    王岚平看了他一眼,此人年近四十,身材挺拔,且精神抖擞,是个干练之人。

    “武科共有多少人应考呀”

    黄端伯道,“回丞相,二百四十八名武举人”

    王岚平直摇头,想不到文武科的现状都到了这份上,差别太大了,但症结还不在于大明轻武重文的国策,而是一人人习武从军再到出入投地这条路太窄,首先,大明军人世袭,指挥使以下官员也世袭,这等于将平民想以军功出头的路阻塞了一大半,再有,军功,那也靠玩命才能挣来的,风险太大,将比较还是老老实实当个文臣比较安全。

    王岚平道,“人是少了diǎn,但也要重视,武科按崇祯旧制取士,同样,中榜者最底授五品武官之衔,发往京师七大营中历练”

    “是”

    科考一事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明了,选才用才那都是以后的事,现在也只是做准备,也用不着多做讨论,一切按部就班来就是。

    接下来便是讨论今年的财政支出。

    户部尚书张慎言先道,“丞相,下官以与各部核对了去年的奏销开支,各地方官员也将税银在年底时押解进京,其中,盐政课税九十八万两,铁政课税八十万两,铜政课税一百六十万两,煤政课税五十八万两,漕运课税二十万两,杭州织造得利三十万两,福建三处市舶司课税银八万两……”

    王岚平突然打断道,“等等,据我所知这福建泉州和漳州市舶司每年的海外商业流通货银都在八千万两左右,从隆关开关后,每年也能收到税银四十万两左右,经过这么多年的,怎么可能只有区区八万两,我没估计错的话,至少还有一百两万两,这样的奏销你们户部也通过了?”

    张慎言回道,“丞相说的不错,可福建远在东南,市舶司明为朝廷的税收重要,实则受控于福建布政使司,朝廷鞭长莫及,再有,福建沿海一带,郑氏……”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