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6章 天眼-《神级科技》


    第(2/3)页

    中国“天眼”“眼窝”深

    打开卫星地图,贵州平塘县的地貌好似布满褶皱的大象皮肤。再提高分辨率,就能看到大大小小的“漏斗”——“天坑”群。其中有一个就是科学家寻觅十载为这个最大望远镜找的“家”。

    天文学家在思考:如何利用天然的洼地作为支架,建造巨型射电望远镜。

    1993年,包括中国在内的1o国天文学家提出建造新一代射电“大望远镜”的倡议,旨在回溯原初宇宙,解答天文学中的众多难题。1995年底,射电“大望远镜”中国推进委员会,提出了利用贵州喀斯特洼地建造球反射面的“喀斯特工程”概念。

    此后,科学家们在当地居民的帮助下,跋山涉水勘察选址。经过反复筛选,最终在平塘县克度镇找到了“大窝凼”——最适合硕大“天眼”的深深的“眼窝”。

    被“天眼”吸引,新华社记者深入黔南“探营”FasT工程进展。

    FasT项目馈源支撑系统总工程师孙才红告诉记者,选址“大窝凼”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地貌最接近FasT的造型,工程开挖量最小;二是这里的喀斯特地质可以保障雨水向地下渗透,不会在表面淤积而损坏和腐蚀望远镜;三是射电望远镜需要一处“静土”,“大窝凼”附近5千米半径之内没有一个乡镇,无线电环境理想。

    “FasT周围三座山峰呈三足鼎立之势,每座距离都在5oo米左右,中间的洼地犹如一个天然的锅架,刚好稳稳地盛下FasT这口‘大锅’。”孙才红说。

    “变形金锅”随天动

    来到“大窝凼”,你会现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的反射面看起来像一口级“大锅”。总长度过1.5千米的钢圈梁,将上万根钢索牢牢固定住。若想一览FasT工程全貌,必须爬上附近的山顶。而那里正在建设的观景台,正是今后游客观赏FasT的地方。

    孙才红说,反射面单元面板将固定在上万根钢索上,安装完成后整个反射面其实是悬在半空中的,有螺旋状公路一直通达“凼”底,供车辆和人员维护设备时通行。反射面与地面之间的空隙今后还会恢复植被,保护环境。

    这口5oo米口径的大“锅”,是口名副其实的“变形金锅”。

    “‘变形金锅’会动。FasT的索网结构可以随着天体的移动自动变化,带动索网上活动的445o个反射面板产生变化,足以观测到任意方向的天体,同时,馈源舱也随索网一同运动,采集反馈信息。”面板单元技术总师、中国电科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郑元鹏说。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