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徐庶的春天-《赵云》
第(2/3)页
但是现在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年龄状况不符,下阕根本就不能亮出来。而只有上阕,总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第二个问题就是如今的长江叫江水,自己吟诵就能觉察出不尽长江滚滚来气势非凡,而不尽江水滚滚来瞬间打入尘埃。
“好诗啊好诗!”文青头子黄承彦闭上的眼睛终于睁开:“想我等世居于此,打破脑袋也想不出还有如此佳句。”
“是啊,姐夫!”蔡瑁也不尽感慨:“都说子龙兄大才,今日终于大开眼界。”
众人随声附和,一时间满是赞叹。
至于那些中小家族的人,赶紧叫女侍们拿来纸笔,誊写下来。
胆子大的,让赵云现场落款,不曾想这主一点儿都不高冷,微笑着一一答应。
就连马秉也央求人誊写,腆着脸凑过来请求落款。
连带的,字写得好的庞启隆、黄承彦身边围满了人。看着赵云都这么谦和,他们也不好意思托大,用心抄写。
“对了!”蔡瑁也捞了好几份儿,毕竟他的云体写得不错,写完猛拍脑袋:“子龙兄,你这大作叫什么名字?”
名字?哎哟我去,众人才反应过来,一首诗总得有个名字吧,顿时风中凌乱,诗都写好了,诗名写在哪儿?
“就叫过白帝城吧!”他随口答着,签下“过白帝城赠马伯雄兄赵子龙”,最后签下了年月日,抬起头来见到马秉那张笑成花的脸。
其实,在赵云的字体和新体诗刚刚出来的时候,引起了不小的争端。
京城里,赵温与蔡邕左冲右突,总算让非议的声音小了许多。
当时,一些言语自然也传到了赵云的耳朵里。
他说过几句话。
“文字在进步,我等从先民的文字一步步到了今天,如果还守着老祖宗的衣钵不放,那我们的文字就只能原地踏步。”
“至于诗作,来源于劳动人民的创作。风雅颂无一不是如此。”
“我们随便找一段来看看: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
“我想,就是蒙童也能明白诗中的意思,因为诗词都是给人看的。”
“什么时候,词赋成了那些无病**的人手里的工具?”
“我写一大堆词意古奥的东西,拿给现代人研究琢磨吗?”
自然,他的话也被有心人传播开来。反对的声音肯定还有,不过明面上就不再针对,大不了是暗地里的较劲。
据说,当晚赵忠很是高兴,回到居所喝了一大杯高粱酒,第二天中午都没爬起来。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