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八角亭、古巷、臭味-《九一之小作家》


    第(2/3)页

    汪滟无奈地直翻白眼,她身手灵活,又穿着运动鞋,反而安全过了雷区,她一边安慰张怡敏,一边用纸巾给她擦拭,但那臭味怎么可能擦得掉,只有带她去河边洗手。

    常爷爷负手叹道:“城里的娃,太娇惯了,就是解放前老杨家,也是耕读传家,你爷爷、叔爷几个少爷,照样要到田里去干活。”

    杨子建搀扶着他道:“常爷爷,这都过去四十多年了,都忘了吧,现在大家都是百姓,都是国家的主人了!”

    常爷爷甩开杨子建的手,不悦地哼道:“阿建,你现在有出息了,可不能忘了祖宗啊,老杨家是文靖公的一支嫡脉,出了五个进士,几十个举人,上百名秀才监生”

    “不会不会!”杨子建苦笑着倾听老人家讲杨家当年辉煌,受过朝廷什么牌坊、赏赐、诰封,老人家好像活在自己的记忆里,不过想想也对,作为地主的,他最得意最荣耀的事,也就是支撑起一个大家族的往事了。

    这时小小的八角亭已经挤满了人,同学们洗完了鞋子后,就到亭子里休息。

    八角亭是古渡口的送别之所,亭高七米共有两层,沿着一道楼梯可以爬上二层去观景,浩浩荡荡的闽江尽收眼底。

    杨子建让常舒雨和杨子珍照顾常爷爷,自己登上八角亭,对同学们介绍道:“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古代出行,多靠江河,古时闽省山多土匪多,道路非常不好走,通过闽江乘船才是主要交通方式,因此这八角亭,就成了送别亲友的地方。以前墙壁上还有许多题诗,现在都成了计划生育、发展生产之类的口号”

    汪滟指着亭中央两块巨大黑色石碑问道:“那里记载了什么,前后两面都刻了字,不过都被磨得乱七八糟的看不清了?”

    “这是道光年间、光绪年间,南塘镇三十多名举人、岁贡、生员、监生劝捐修建浮桥、八角亭的功德碑。”杨子建道,“古代皇权不下乡,乡镇一级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全是靠着这些乡绅集资完成的。”

    常爷爷颔首道:“以前地主没那么坏,他们也要交皇粮国税,收租也很合理的。”

    汪滟白了老头子一眼,嘀咕道:“老顽固,看来子建是被他教坏的。”

    有关八角亭的具体描写,杨子建发表在南剑建材报上的南塘八角亭里都有记载,只是同学们现在身临其境,感触更深就是了,而且通过文章与实景相联系,更让他们明白一篇好文章应该怎么写出来,这让他们受益菲浅。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