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章 走西口三-《西隋帝国》


    第(2/3)页

    崔景荣在极力为白慎修辩解,但这也不能帮他开脱一切罪证,就这无视厂卫特涵一条就可以判他个渎职之罪,这也是万历皇帝对他不喜的原因,但是罪不至死啊。

    万历皇帝此时正身问道“别的先不管,边民流失是怎么一回事?谁能给朕说说?”

    此事最有发言权的就是首辅方从哲了,锦衣卫以及边镇的奏疏大多都在他那里,他当然整理出来了。

    方从哲站班说道“启奏陛下!数月之前,套西蒙古合赤惕部突然传出流言,言道:但凡边民前往合赤惕部河套地,每人便可以得到十亩良田,耕牛一头。及至今日,各边镇上报,通关前往合赤惕部边民计三万六千七百余口,边镇减户约七千五百余户。幸得诸镇提早发现,闭关塞民,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万历听后狠狠的拍了龙椅说道“又是这个合赤惕部,他们是要干什么?”

    方从哲继续说道“不仅如此,边镇关隘全部封闭,致使大量百姓滞留在关隘附近,这亦是一个不小的威胁,此时如果鞑靼人叩关,边镇关隘恐有失守。”

    “不是说,故土难离吗?怎么那里的百姓争先抢后的外关外跑?又不是逃难,而且合赤惕部地处塞外苦寒之地,有什么好去的?”对此,万历十分不解。

    “陛下有所不知,这些企图通关的百姓,大多是没有土地田产,或者背负外债,到合赤惕部或许也是一条出路。”

    万历心中跟个明镜似的,大明朝的土地兼并弊病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旦逢遭遇大灾大难,变卖土地就成为最直接的方法,之后穷人举债,富人收租依此循环,就会穷人越来越穷,富人越来越富,百姓宁愿背井离乡去合赤惕部谋生也在情理之中了。

    见万历从遐想中出来,方从哲紧接着说道“如今当务之急是如何安抚百姓,充实边镇才是正事啊。”这个意思就是白慎修之事可以先放一放,看来方从哲这个和事佬已经修养出一种境界了。

    崔景荣随声附和道“是啊!陛下!如果边民就滞边关不仅给边关正常的互贸带来不利,还会成为一大隐患,臣担心有心人会聚众闹事。”

    万历想了想问道“那你们内阁拿出什么章程来了吗?”

    方从哲回道“臣提出以下几点。其一,疏导百姓。言之以情晓之以理,让百姓知道其中的厉害,再严惩一两个带头之人即可。其二,派遣钦差大臣前去合赤惕部问责。据锦衣卫报告,合赤惕部曾为此派遣大量奸细进入我大明,多被厂卫截获只是没有一个活口。由此可见,合赤惕部野心之大,**边民实际上是为充实自身,其心可诛。臣只想到这两条还请陛下圣裁。”

    这怎么会是一个内阁首辅大臣能想出来的主意?明显是在敷衍吗?不过他倒是点出问题的关键,这种抛砖引玉的方式一般人是难以领会其真谛的。

    万历听后摆了摆手,显然方从哲的建议不合他的心意。此时,户部尚书李汝华马上进言道“启奏圣上!臣认为首辅大人的办法不可行。”李汝华此言一出群臣马上显示出无比惊讶之色,一个部院大臣公然质疑首辅决策这不是找死吗?可是方从哲并没有表现出厌恶,反而更加放松了。

    李汝华又说道“边民通关前往合赤惕部无非为了生存,如果我们横加阻止恐怕会适得其反,如果不到万不得已,我相信所有人都是故土难离。如果我们一定要阻止,可能会激起民变,而且如此合赤惕部必然不会善罢甘休,那我大明将又会多一个敌人。为什么我们不能将敌人变成我们的朋友?或者更直接的成为我们的附庸?”

    李汝华这话让万历感兴趣了,他急忙问道“如何成为我们的附庸?”

    “陛下!合赤惕部诱拐边民无非是要充实自己,壮大实力。臣知道合赤惕部在今年灭掉了套部蒙古,不仅仅获得河套地区的大片肥沃土地,而且还一举成为漠南蒙古最强大的一支,就连土默特蒙古都在它的威严下颤栗。既然这样,我们何不与合赤惕部做一笔交易?”

    户部尚书果然是户部尚书,两句不理老本行。

    “边民通关前往合赤惕部,而合赤惕部又要想方设法得到百姓。双方你情我愿,但是与我大明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为什么我大明要承担后果,而合赤惕部却能获得实惠?这很不公平,所以臣想,我们可以用这些百姓来和合赤惕部做笔交易,合赤惕部要想得到百姓就必须付出真金白银,或者战马等物资,臣想布尔罕一定会答应的。”

    李汝华此言一出立马遭到崔景荣的反驳“大胆李汝华!枉你还是饱读圣贤书,朝廷重臣。没想到你居然能想到这样的卑鄙下流的主意来蒙蔽圣听。你居然要让陛下出卖自己的子民从中牟利,这与人贩强盗何异?臣恳请陛下治李汝华之罪。”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