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鲶鱼-《恶魔在纽约》
第(2/3)页
因此,有这些各大企业的前高管们,为了他许下的重利前来面试也就不足为奇了。他们许多人的履历甚至都足以让现在的公司高层们相形见绌,这也是李杰的部分目的——让老人们保持忠诚度的同时,时刻充满了危机感,同时又自然与新加入公司的高官们划分阵营,简单的权谋之道。
经过而几拨面试之后,弗劳尔等人开始有些疑惑,在这些面试的人员的当中,曾在知名企业任职的不在少数,但更多的人却是从华尔街出来的。
“这些华尔街的家伙合适吗?”趁着面试间隙,弗劳尔主动说出疑问。
“我说过,日冕公司的发展速度将远超你们想象,负责战略发展的,必须是一个精力旺盛、充满侵略性的家伙,还有比华尔街的这些人更合适的吗?”李杰微笑反问。
对于他来说,所谓的一般规律并不适用。有着恶魔血脉背景的日冕公司,必将与其他企业的发展截然不同。循规蹈矩经验丰富的老将?他自然不会缺少,但是同样也需要一些嗜血凶狠的冒险家和斗士。除了经过严苛训练、机器般冰冷的职业军人,最适合的就是华尔街这些家伙了。
是什么让华尔街这个名字充满了魔力?
在美国流行这样一句话:“如果你既不会唱歌又不会打篮球,却希望过得像明星一样,你惟一的选择就是去华尔街。”
的确,华尔街上30来岁的百万富翁比比皆是。大学本科毕业的新手,没有任何经验,在摩根·士丹利这样大公司可以拿到10万美元的年薪。即使在稍差一些的小公司,年薪也平均在6.5万美元上下。如果是商学院的毕业生(mba),年薪的底线则是8.5万美元(年终另有11.5万美元左右的奖金)。一个有五六年工作经验的副经理,年薪一般在50万到70万美元之间。
但是!请注意,工资并不是华尔街人收入的主要部分,红利才是大头,一个顶级分析员年终拿到900万美元的奖金并不是神话──个人红利最高甚至可以达到2000万美元。
自然,利益与付出永远是并存的。想在华尔街上混出名堂,必须遵循一条不成文的规定──生活和工作不分家,但又千万不能让人觉得你活得很累。上班时拼命干,节假日也要跟客户出去玩。打高尔夫球,开派对,就连结婚纪念日也要奔着跟客户联络感情的目的去。这些“在街上工作”的人穿着讲究,谈吐得体,全天24小时严阵以待,每天最多睡4个小时,往往除了同事和客户再没其他朋友。
这些人活得像斯巴达的斗士,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没有真正的假期,没有舒适,没有娱乐。任何时候都不能分心,眼睛里只能有工作。在华尔街几乎看不到50岁以上的人,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混得好的到了40岁左右就已经赚够退休。另外,华尔街的工作实在过于耗费精力,干到40岁的时候,多数人就已经灯枯油尽,无以为继了。
虽然名牌大学金融或者管理专业的毕业证书,对在华尔街的工作多少有些帮助。但更多的时候华尔街只认钱不认人,这里是只以成败论英雄的世界。从华尔街的内部构成来看,数学专业出身的人不超过30%。而那些原来学习工程、机械、化工、能源、生化等专业知识的人才,改行从事金融常常会有更加出色的表现,所以华尔街信奉“英雄莫问出处”的信条,更加青睐复合型人才。
今天来面试的几位华尔街的精英,就各自有着截然不同的背景。克里斯托弗和伊齐基尔他们问的更多是专业方面的问题,李杰则不同。
“德里夫先生,你为什么选择来日冕公司,这是一家没有任何名气,甚至还没有推出产品。”
“您说的并不完全准确,先生。您就是日冕公司的明星产品和名片,而我的责任将会是在打好这张牌的同时,把其他产品推销到全世界。”回答问题的是大卫·德里夫,这个今年43岁的中年男子曾担任美林证券的副总经理,学习的专业则是生物制药。“当然,最重要的原因是——您承诺会让我的收入翻倍。”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