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5章 温馨-《暗黑大宋》


    第(2/3)页

    散朝后,章惇追上来问:“太保,就这样算了?”

    “就这样吧,点到为止,难不成让我也学习他,戾气冲天?司马光这么做,无外乎是想学习赵普赵光义继位后,打压赵普,第二次北伐前,赵普反对宋朝出兵。果然北伐惨败,赵普得以上位,但前线诸指挥将领乃是章质夫,苗授。王广郁,他们可不是曹公曹彬而且即便西夏与吐蕃合力,也比不上萧太后、韩德让与耶律休哥这三驾马车。”

    后面有一句话王巨未说,坐镇朝堂指挥的人是我,而非是宋太宗!

    “只要前线胜利了,这些杂音也就消失了。”

    梁乙逋坐不住了。

    开始时他6续接到一个好消息。一个不解的消息。

    好消息就是禹藏花麻同意配合他于定西城后方用兵了,不过现在不能用兵,必须等到吐蕃用兵河州之时,三方同时用兵,那么禹藏花麻那支蕃兵就能当成一支宝贵的奇兵了。

    因此梁乙逋又暗中派人通知禹藏花麻,现在不能举兵啊,等我消息再用兵不迟。

    实际禹藏花麻也长松了一口气。

    梁乙逋派使联络禹藏花麻,禹藏花麻不是迟疑,而是吓坏了。

    你们十万兵马,拿一个平西砦都没有办法,况且后面更大的安西城?

    让老子如何配合你们哪。

    他不敢怠慢了,立即就近通报了王文郁,王文郁也是这次大会战的重要主将之一。他是知道整个计划的,因此就下令禹藏花麻,你对夏使说同意出兵,先将他们拖在这里。事成后,我会向朝廷上报你的功劳,说不定你这一团练使就会换成了少保少师的啥。

    三公是不要想了,但三少也不差,虽然它只是一个阶官,连实职官都不是,但获得了三少,那么面见宋朝地方官时,地方官就会客气许多了。

    但禹藏花麻根本就没有注意这个少保的啥,而是更加小心,因为王文郁说将夏军拖住,明显是有更大的阴谋诡计啊。他又想到了宋忠的传话,吾虽在京城,但一切皆在吾掌控之中。

    这样一想,那敢再生糊涂心思?

    并且王巨那四问,也确实起到了作用。

    于是他就假仁假义的接见了夏使,也假假地答应下来。

    不过真相终要揭开的,现在西夏主动让他推迟起兵时间,那无疑最好不过了。

    现在三方都在玩心眼,就看最后谁玩得高明

    但这次会战,也让宋朝一些重臣讶然,或许这才是真正的战争,与朝争一样,无所不用其极,充满了各种阴谋阳谋。以前,都将战争想得太简单了。

    还有一条消息,让梁乙逋不解,那就是鸣沙城。

    宋朝已经拿下鸣沙城,为了顾全大局,梁乙逋索性暂时置之不理,看似这个想法也无不妥之处,如果这次大会战,宋朝失利,西夏不仅可以得到兰州与定西城,也可以轻松地杀一个马枪,挟借大胜之势,萧关的什么,想收来很难,鸣沙城收来岂不是很简单?至少地形上,确实是如此。

    不过随着他就接到一条消息,那就是宋军拿下鸣沙城后。在城中拆迁了大量房宅,并且胁迫城中的战俘与百姓,以及十万宋朝军民,迅修建了一些城中城的城墙与城楼。这些城墙多是井字形或者字形,整将小小鸣沙城变成了一个阵。

    宋朝想做什么?

    他还是很机灵的,问宋军有没有将大量干草木柴搬入鸣沙城中,这是有惩庆州战役那次火烧安疆堡了,斥候来禀报。说没有,只搬了少量柴禾,毕竟十万军民得吃饭做饭,这也很正常的。

    十几天后,这些城中城墙6续修好,不能当真是城墙,只要上面能行走两三人即可了,甚至都没有考虑其长久坚固性,因此修建起来很快。以至宋军大部队撤退后,一场夏雨到来。一面墙都被淋倒塌了,随后留守的宋军不得不重新修建。

    然后宋军大部队就撤走了,十万军民,一天消耗吓人的,大军押着近千名战俘,有的撤到萧关,还有的开始向平夏城撤退,这是军队的,至于普通百姓,全部6续撤各自家乡了。夏收要上来了,不可耽搁!

    那就筑吧,反正鸣沙城我暂时置若罔闻了。

    但宋朝致命杀着来了。

    城中拆得一塌糊涂,不过宋军比较仁义。马上西夏就要反攻了,因此你们必须撤出鸣沙城,有两个选择,一个选择,任由你们撤灵州等西夏境内,但你们就是我们大宋未来敌人了。因此不准带任何物资离开。第二个选择,撤向萧关,我朝会派官员将你们安排到一个水草丰美的场所居住,同时每户人家补贴二十贯安家费,以及十石临时用粮,也准许你们将所有贵重物资带走,至于笨重的粮草家俱的什么,则一律留下来。实际上原来是每户人家补贴五十贯安家费,反正西夏打了这么多年,周边也没有多少百姓了,全部加在一起也不会过一万户。虽然花费一些钱帛,但凭借这个策反作用,动摇民心之作用,就值得了。然而因为吐蕃出兵,钱能省一点就省一点了,因此压缩到二十贯。

    但不管怎么选择,必须全部离开鸣沙城。

    因为西夏也是封锁消息的,有的百姓对宋朝税赋还不是很了解,因此宋军又派专人讲解了宋朝对蕃人的税赋制度。

    自己比较一下吧。

    还有人不相信,但留守的主将是林广,副将是折可适与种朴,特别折可适本身就是党项人,他们还让随身的幕僚写了相关的欠据,盖上自己的印章,到了定居点后,凭借这个欠据就能支付钱帛粮食了。

    于是大多数百姓撤向萧关,还有一些百姓,特别是城中的贵族,带着全家老小,逃向了灵州,林广果然真的不追究。

    城中百姓并不多,关健是周边的地区。

    林广留在城中顾全大局,折可适与种朴带着手下出击了,与城中做法是一样的,胁迫附近的村庄村寨百姓,将粮草以及一些物资押到城中来,远处的连粮草都不要了,继续宣传宋朝赋税政策,再让他们自己选择,撤向灵州的什么也不要带走了,撤向萧关投奔宋朝的,准许携带着家中的贵重财货以及牲畜。

    然后将百姓清理出来,就开始放火了,一把火将村庄的所有房宅家俱全部烧光。这样百姓只有两个选择了,要么逃向灵州,还真有,特别是一些百姓有士兵在西夏军中,不能不顾儿子丈夫哉。不过也有不少百姓无奈地含着眼泪撤向了萧关。

    但宋朝确实也没有撒谎,不仅那二十贯安家费是真的,而且百姓所带的金银饰等贵重财货,与牲畜,一路上没有任何官兵胥吏抄掠勒索,相反的,章楶还委派了官兵一路保护着他们的私有财产,只不过安居点有些远,不是在萧关南部地区,而是在渭源。

    这也是王巨有意选择的一个地点,先渭源如今仍空荡荡的,除了一部分弓箭手田外,余下的又拿出一部分做了牧场,但大多数地区,仍然了无人烟。

    也就是这一带能安扎许多百姓。

    其次周边地区都是吐蕃人,这一部党项人安扎在这里,反而会起到牵制作用。

    关于这一点,王巨那天讲李世民民族政策失误时也说过,要恩威并用,要想办法融合,真不行,则将他们分而化之。切莫再象唐朝那种做法,为了便于管理,于羁縻区选派一个领,由是有了南诏之祸。事实王巨也这么做的。宋朝得到矩州等地后,那些西南夷酋领来朝,王巨一是让他们修建几条商道,第二则是大肆册封,那怕是一个小村庄。也会变成一个羁縻县,几个小寨子合在一起,就是一个羁縻州,也就是各部力量越分越小。

    无法汉化了,这就是一个最好的做法,就象地区那样,几十个民族,反而很安静。

    至于这样做,未来的西夏地区人口越来越少,那更是好办了。想要人口。岂不是太多,河东路因为耕地紧张,一亩中田都涨到了四五贯钱,还有长安以东诸州同样百姓稠密无比,真不行,还有汉中地区呢,迁徙就是了。那么反而汉蕃混杂,易于融合。当然,得挡住黑汗那个激进的宗教传播过来,否则汉蕃混杂。就会出大乱子。可能王巨看法有些偏激吧,反正在他劝说下,宋朝将这个宗教当成弥勒教一类的邪教,在宋朝国内一律禁止传播。彼岸甚至连天主教基督教的啥。都列为了禁教特别是海客们,真的容易接触到这些宗教,不得不防哪。

    但这一路过来,朝廷并没有慢怠,不但派人保护着他们的财产,并且一路还免费提供着牲畜所吃的草料。以及百姓所吃的粮草。没有帐篷者,官府还提供了帐篷。

    当然,到达渭源之后,还要熬一段苦日子的,二十贯钱,看似不少,但要修建房宅,置办家俱农具,实际还是很紧张的。但熬过这一年时间,那么与西夏相比,无疑就是在天堂里了,甚至连战争都波及不到这里。对比一起西夏人的做法吧,为何前两年陕西路牺牲了六十万军民,主要就是永乐城!三十万军民实际许多战败投降了,但全部被西夏人坑杀!所以才产生了这么严重的伤亡。

    这是阳谋。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