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6章 三国-《暗黑大宋》


    第(2/3)页

    可后面的这种种王巨就不说了。

    “这确实是一说啊。”

    “随后臣就讲汉武帝,他的罢废百家、独尊儒术,他的开边,以及桑弘羊究竟是功是过。第四讲则是霍光与汉宣帝。主要讲权臣得知进退,以及汉宣帝贫苦的出身,对他未来的影响,甚至臣说不定斗胆用陛下的身世来举例。第五讲则是讲王莽,不讲王莽的谋反。而是讲他为何起新政,这些新政的对错,其实以现在眼光来看,许多新政是对的,当然,他失误就失误在自己是篡位反臣,新政又做得太急。因此这个缓急的分寸,又是第五讲着重提到的方面。”

    “朕能否旁听?”这一说,赵顼更感兴趣了。

    “陛下是君,臣是臣。臣替殿下侍讲,陛下旁听,有何不可?其次,臣精力有限,臣侍讲是辅职,主职还是大宋的宰执,当以政务优先,那有时间去修史书。即便到了彼岸,臣也不会修史书,而是要精研数学。不过陛下若是觉得很重视。臣到了彼岸后,可以进一步有节制地,从历朝历代中,选出一百多个大事件。做深入的分析。再让中使带回京城,让陛下与殿下拜读。陛下,臣去了彼岸,还是大宋的臣子”

    “王卿,朕还是那个朕。”

    “臣知道,但陛下也应当看出这个数学的重要性。臣也想开一家呢。”王巨是说他想做诸家百子之一,但诸家百子不代表着就是孔夫子,孔夫子是圣人,可墨子荀子等人不是圣人,以王巨的地位与影响力想做一个诸家百子,也不算是逾制,因此王巨袒然地说道。

    “王子,”赵顼哈哈笑道,王子啊,自己岂不是占了王巨很大便宜。

    “臣愧不敢当啊,不过臣确实也是陛下子民之一。”王巨说着,躬身告辞。

    赵顼走了进去问儿子:“佣儿,你听懂了没有?”

    “有的地方儿臣也没有听懂。”

    其实王巨尽量地用最浅显的语言去分析着最深刻的道理,不过赵佣终是小了。

    赵顼摸了摸儿子的脑袋,这不是象王巨所想的那样,其实赵顼在王巨坚持下,不吃酒了,时常吃一些水果,加上国家越来越好,心情舒畅,这延续了他的生命,但总体而言,身体却在继续恶化中。

    但赵佣年龄依然还很小,因此赵顼眼下的想法,却是希望儿子能迅成长起来的。

    当然了,如果赵顼还能活上十几年,那时候赵佣年青益壮,又是另外一种心情了。

    “佣儿,当认真的听认真的想,王太保是用了心侍讲的,”赵顼又转向边上服侍的太监说道:“将刚才太保所说的全部记录下来。”

    连自己都觉得受益非浅,况且是儿子。

    王巨所讲的必须记录下来,以后便于时常翻阅。

    几天后,王巨又讲了七王之乱。

    赵顼越听越觉得神奇,因此到了第三讲时,赵顼将一些重臣也请到迩英阁。

    王巨表示头痛。

    实际他讲这些,不仅是以古喻今,其实所讲的,就是如何做到一个杰出的人君。是君王之道,不是大臣之道,你将这些大佬们请来做什么?

    王巨无奈,只好向大家拱了拱手。

    然后找来一枝毛笔,写了几行古怪的文字,这不是当年刻意培养小苏书法时,王巨写下的古怪字体,以开阔小苏或者未来大苏的思路。

    它们确实是古怪的文字,然后王巨放下笔说道:“为何中华文明一直领先于世界,百姓勤劳智慧,还有就是祖宗留下的遗产,这个遗产不仅是开拓出来的道路水利,还有其他的,如文字。大家再看这几种文字,它们就是外夷的文字,又叫字母文。这种文字有何智慧?”

    后世天朝比较落后,世界又对其封闭,甚至宁愿工厂破产,也不会对天朝出口高科技产品。

    因此产生了一大群公知精英,以及崇洋媚外的人。

    只要是外国的就是好的,那怕是月亮也是外国的圆,甚至连祖宗文化都讥诮之。

    学习先进的知识是应当的,可陷入到这个误区,不仅关系到民族气节,而且也是大错特错了。

    比如中国画,意境是何其优美,或者缺少写实,写实。去摄影吧!

    再如插花,西洋插花就是一大堆花拼凑,但中国式的插花,一花一叶往来就是一幅优美的图画。

    还有这个文字。有一个冷笑话,外国研究生还在继续背单词,不背不行哪,但中国人只要记得常见的四五千个汉字,就可以打遍天下了。

    汉字不仅方便高效。而且本身就可以称为一种极具智慧的文字,比如草,金字草就是一个狗尾巴草的图案,比如枯,看到这个字,便知道草木枯黄了,换成其他文字,有没有这个效果?

    以及其他的一大堆优点。

    王巨举了一些例子后说道:“所以我们要尊重祖先,不过何谓尊重,不是烧香供拜。如果那样,祖宗在九泉之下会气得闭不上眼睛的。想要尊重祖先,最好的办法,就是敢于越,不择手段地让这个国家与这个民族越来越富强,百姓生活越来越安定,那才是对祖宗的尊重。好了,我替诸位说一说三国。”

    “不是说汉武帝吗?”赵顼奇怪地问。

    “陛下,诸公不嫌弃来旁听,臣就要更有选择性的开讲了。”王巨说道。

    要说汉武帝。避免不了的,第一要讲到开边,但在王巨心中,当时汉武帝为了开边。可能是让百姓吃了很多的苦,但却是值得的,所以整个民族以汉为号,能以汉为号,不可能与汉高祖、文景二帝相连吧,实际就是汉武帝培养出来的民族自信心。但这一条。放在软弱的宋朝朝堂上说出来,反而会有争议。

    其次是罢废百家,独尊儒学,不是儒学不好,相反的,墨家迂阔,法家苛刻,道家不作为,作为治理国家选择儒学,也是最好的选择。

    关健是董仲舒等儒生为了诱惑汉武帝尊儒学,刻意着重地讲了儒家中的尊卑有序,反而将儒学带到不好的彼岸。

    这一讲,必然又会产生一些争议。

    最后就是桑弘羊,并不是司马迁司马光哥俩所说的那样,桑弘羊的理财,在汉武帝时很重要,甚至若没有桑弘羊的理财,可能汉朝因为汉武帝的穷兵黜武,就会出现一些揭竿而起的起义事件了。

    然而王巨说出来,大伙能不争议吗?

    因此直接跃过了两汉历史,开讲三国。

    三国对于后人来说,都十分熟悉了,三国演义嘛。

    确实,三国出了许多英雄人物,而且因为三国僵持不下,无论是曹魏或者刘蜀,对民生极其重视,也出现了一些先进的农具。

    但实际除了这一点外,三国对中国产生了极大的伤害,想一想三国时有多少人口吧,但为了争霸业,往往一场战争就达到了几十万兵力,就象著名京剧定军山,多厉害啊,刘备将曹操打败了,得到了汉中,实际呢,为了这一战,巴蜀连妇女都强行征来,押运粮草物资,如果在宋朝出现这局面,恐怕王巨能让文臣活活撕吃了。所以打到西晋统一天下时,没有多少人口了。

    更悲催的,统一者是司马炎,纯粹沾了老子的便宜,本身却是一个很没有能力的人,看看西晋富豪们的斗富,在这个斗富的背景后面,则意味着上层人物为富不仁,因此虽然西晋统一了一段时间,百姓却没有很好的恢复过来。

    随后傻瓜晋惠帝上位,八王之乱,进一步削弱了汉人的人口,汉人没有多少百姓了,所以十六国迅一个个来了。

    王巨并不是大家所想像的那么光明磊落,但对百姓的爱护,却是无人能及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