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5章 抽解-《暗黑大宋》
第(3/3)页
虽然利润下降,可是量起来了,因此木棉司去年的利润几乎达到了六百万贯近收入。
所以王巨想不通,这些年赚的钱到哪里去了?
其实也简单,收入增加了,用兵就奢侈一点,器甲比以前更完备,奖励与抚恤也更多了一些,基层的官员薪酬稍稍增加了一些。那么国库支出也就增加了。还有他那次以人为本的上书,朝廷从巴蜀调运不少粮食到了东南,尽管让东南许多百姓得活,但那次调运又花了不少钱。
宗室子弟越来越多,他们全部圈养着,内库有钱了,待遇略略上调,内库支出也就增加了。
挤一挤,一年就会余下不少钱,松一松,一年就会多开支不少钱。
因为王巨不在朝堂之上,所以不大清楚。
当然了,宋朝的财政情况,从今年起,可以说基本好转了,那怕又有了旱灾降临。
王巨说的就是这个木棉。
先说的不是木棉,而是粮食。人口越来越多了,尽管王安石发起农田水利法,使得许多百姓得以养活,不过北方的良田终是有限,而且北方粮食产量很低。
越往后越是缺粮,朝廷如今靠东南供给,可是东南百姓增涨的速度更快。因此必须将视线转移到岭南,随着迁徙的百姓多起来,这些百姓在替朝廷种植棉花时,自己也种植了大量的水稻。
虽然现在迁徙规模不及从前,不过还有一些百姓涌向南方求生。而且说不定朝廷得到交趾,如果有一能臣治理交趾,哪里才是鱼米之乡,庄稼可以一年三熟。
但想将粮食调到北方不易的,至少不能从灵渠慢慢向北方辗转,那样消耗太大了。因此朝廷可以从海路想办法。
现在不是没船,而是市舶使可恨的抽解。
粮食也是商品,如果是贩卖性质,从广南调粮,市舶司来抽解了,十分之一,到了密州或杭州卸载时又抽解了,十分之一,如果交给商人,他们又要交纳十分之一的抽解了。实际每石稻米,广南与北方存在着巨大的差价,以京城计算,每石差价二百五十文左右,以其他地区差价,则是在二百文左右。
如果不存在着这个抽解,有些海船从广州装粮装货,抵达杭州或者密州,然后将南货与粮食卸下来出售,然后再将北货带到南方,虽然利润低,不过在船没有满载的情况下,顺带着,还是有海商乐意运一些粮食去北方的。甚至朝廷可以就各地粮食差价,比如北方粮价高的时候,利用赋税或购买的方式,将粮食顺着广南发达的水路,运到广州港,再雇海船拉到北方,用以调控粮食价格,给百姓更多的生路。
然而因为存在着这个可恨的抽解,以及运费,损耗,还有到了市舶司港口并不是到达了目的地,还要通过车马或河船运到销售地点。这就几乎没有任何利润存在了。
王巨还举了一个例子,熙宁六年,王巨让海商们替朝廷筹备粮食,也从岭南筹集了一些粮食,然而装载上船前,市舶司又抽解了十分之一。不过好在到了北方后,没有那个市舶司抽解了。
这是救灾粮哪,也要抽解。
所以这个问题望朝堂考虑一下。
再者就是这个抽解本身,非是粮食,其他商货更是如此了,单项抽调看似不高,只有十分之一,然而将岭南货物顺带到了北方,实际是变相地交纳了三成抽解。
因为为了逃避这个抽解,有的商人不愿意这么做了,或者在海上走私,不经过市舶司之手。
王巨希望朝廷采纳他在泉州的做法,等于变相地将抽调率下降一半,但下降一半,必须达到一定金额,这也变相地刺激海商们凑货,虽然抽解率下降,可量却上来了,而且也打击了因为走私所形成的一些悲剧事件,南北沟通有无,也利于各地经济能得到发展。
不仅是粮食,还有木棉,王巨到了广南后,发现这个木棉很悲催未完待续
第(3/3)页